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豪的”来了:监管或会空白,需求不会空白

2014年07月11日 15:0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昨日报载,一家打车软件公司在广州投放了600辆印有“一号专车”标识的中高档出租车,既有宝马、奥迪等豪车,也有经济车型,乘客下载手机软件后就能随时打“豪的”。车上有免费wifi、雨伞和矿泉水,在乘客遇到航班延误时,还能免费等候接机。

  对于这种新事物,监管部门习惯性地表明了忧虑:乘客信息可能泄露,这些车不算真正的的士,司机不需具备的士司机营运资格证,车辆本身并未纳入出租车行业管理,存在监管空白。对此,打车公司表示,专车为每一位乘客购买了保险,对所有车辆即时监控;而且,还利用大数据对行车轨迹和用车状况做安全记录。

  从公众常识来看,新出现的“专车”才是市场经济下纯粹意义上的“出租车”,灵活方便,保证到位,价高者得,花钱就能买到服务,这比在街边有钱打不到车要强吧?至于说监管漏洞,则风险归买卖双方自负了。正如我们每天上市场是不可能追问大米有没有监管、有没有毒才买的,消费行为终归自己埋单。

  借助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通过补贴刺激,让的士资源更高效地向有需求的人群靠拢,这是互联网公司深刻把握都市需求的结果。之前这些公司还只是通过在线虚拟调配,如今在建立用户群的基础上,延伸到线下的“直销供给”。相比之下,职能部门面对IT界对公众服务的渗透,还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研究再研究中。可对于每天都有现实出行需要的市民来说,是不可能等到有关部门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才出街召车的。因此,许多剑走偏锋的新尝试终归会出现,尽管这种尝试和无牌“黑车”只是隔了一层纸,却凸显出都市人群巨大的潜在需求。

  传统出租行业既有着市场经济的商品属性,又披着上级管理、规范与定价的外壳,导致的士行业处于供不应求,却又不能积极去“应求”的尴尬。比如,“增加的士数量”很简单,却往往被某些利益阶层抵制。相比之下,绕开监管体系冒出来的“专车”就更像是把租车业进行更精细的划分,当切分到只要租十几公里的时候,一片巨大的市场蓝海就出现了。这片蓝海恰恰是现有的出租车无法提供的,也是有些五星级酒店很多年来想做也做不来的事情。

  如今专车出租的费用高,面对“高端商务客户”,的士司机可以看热闹。待这些专车进一步经营规模化、价格平民化后,会否真正动摇现有的的士行业格局呢?政府监管的理想边界和现实边界在哪里?终极目的是让市场听话还是听市场的话?这些问题迟早都是绕不开的。(耀 琪)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