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将“朗诵”引入中国文坛

2014年07月14日 16:01 来源:太原日报 参与互动(0)

  “除了王蒙、张承志、杨炼等人,很少有中国作家擅长朗诵。”日前,一向语出惊人的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中国文学圈提出批评。前不久,他在北京一所高校讲完课,用德语朗读了一遍自己创作的诗歌《在香山》。然后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谈到了对中国作家朗诵水准的不满意。(7月1日《长江日报》)

  众所周知,朗诵之于演员、播音员、主持人以及语文老师等从业者来说,应该是必备的能力之一。然而在德国汉学家顾彬看来,作家也应该擅长朗诵。这在很多读者看来,恐怕就难以理解了——作家是以写作为业的人,其基本使命就是写作,写出较有成就乃至于堪称经典的作品就可以了,何必在朗诵方面也要擅长?事实上,不管是中国作家还是外国作家,写和读都应该成为作家们的一身两“技”。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营销时代,对作家而言,卖书在很多时候比写书还要重要。而卖书,自然免不了组织读者见面会等文学交流活动,朗诵,就可以成为文学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用作家方方的话来说,“与生涩的对话沙龙相比,让作家和读者一起朗诵文学作品,这是一种最简单、最易懂、最易普及的文学活动”。文学交流时的朗诵,给沉默的文字融入情感,给静态的作品插上灵动的翅膀,文学交流岂不是会变得更有感染力,推销作品岂不是更加事半功倍?

  国外很多国家的文学圈有一个传统,作家往往要面对公众朗诵自己的作品。比如德国的作家就喜欢在文学活动中朗诵,德国读者也习惯且喜爱聆听作家的朗诵。据报道,作家秦文君曾在德国为一群不懂中文的读者朗诵自己的散文《会跳舞的向日葵》,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慕尼黑兰特纳书店中,几十名德国读者冒着大雨前来,个个凝神谛听,“那种感觉温暖而神圣,仿佛是我和读者们在共同体验着某种情感”。

  中国作家为何不擅长朗诵?即便朗诵,为何朗诵的内容大多是他人与外国文学作品?除了白话文学作品音律感觉

  差之外,在作家方方看来,或许是民族性格使然——中国人大多不习惯在公共场合朗诵,“到现在,让我在公开场合朗诵,我仍然有些不适

  应”。而作家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得内敛、含蓄一些,似乎更是一种民族共识,再加上一些作家不善于用口头语言表达情感。故而,中国

  作家对于朗诵自己的作品,往往颇为羞涩或谦虚。

  这是需要改变的。在课堂上,教师朗诵文学作品,可以引领学生触摸作家心

  灵;在图书推介会和读者见面会上,作家朗诵自己的文学作品,不一定字正腔

  圆,却可以增强同读者的亲近感,共同完成对文字内涵的塑造,有人甚

  至说,这是作家送给喜爱

  自己的读者的最好礼物。期待更多中国作家,将朗诵带进中国文坛。(何勇海)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