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公车改革:顶层推动吹响攻坚号角

2014年07月18日 15:1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始于1994年的公车改革,在第20个年头终于有了顶层设计的破冰。中办、国办日前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公车改革将全面启动。

  尽管去年11月公布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已明确了公车改革的大致方向,但当两个车改文件同时下发时,还是引发了舆论高度关注。回顾公车改革的历史,再对照两个车改文件,或许就会发现此轮车改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此前,无论是国家启动的部分车改试点,还是某些地方自行尝试,显然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这一轮车改让人充满期待。

  可以说,公车改革由于触动了权力群体的利益,是一种“啃硬骨头式”的改革。由于“骨头硬”和多方面的掣肘,这些年来车改都没有“啃”下来,但多年的艰难探索也积累了改革共识,于是,水到渠成发起“攻坚战”,完善的制度设计无疑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车改革之所以历经20载进展缓慢,有学者认为最大障碍在于来自利益阶层的阻力。这一分析有一定道理,因为公车改革触动的是权力群体的利益,而各地车改推动者自己也属于权力群体,自己对自己“割肉”显然下不去手。只有顶层设计、顶层推动才能真正推动公车改革。两个车改文件都出自中办、国办,并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力争2014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这表明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凡是涉及特权利益的改革,最佳改革路径便是自上而下。

  从表面看,这只是一场关于公车的改革,但实际上,它还是一场事关党风政风建设、向特权开刀的改革,同时也是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因此,不仅公众会从公车改革中受益,而且提供车辆服务的市场主体也会受益。

  当然,改革效果最终如何,还需要实践来检验。此次车改方案,对地方的改革口径相对宽松,而有些地方的公车私用、滥用情况往往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了乡镇干部也享受专车的怪状。因此,车改可能越往下走难度越大,遭遇的各种阻力也越多。所以,公车改革,不能仅仅依赖官员革自己的命,必须有强大的社会监督,而且要辅之以相关三公预算的进一步透明公开,各级人大审议时应当更为严格,对超出车改精神的公车预算一票否决,民众和媒体也应获得更多对车改的监督权。

  观诸以往的教训,对于政令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公众早已并不陌生。既然公款吃喝禁令都可以通过多开发票的方式绕过,领导干部的公车取消之后,会否以其他改头换面的方式暗中延续。例如,虽然表面上取消了名下的专车,但实际仍然有专门为其服务的公务车;又抑或通过其他财务手段将领导的专车外包。可以说,“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前门好开,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和“实行社会化提供”的后门却不好关。不能低估了一些人为了延续“公车奶酪”的智商与创新。

  由此可见,此轮力度空前的公车改革,如何确保改革措施落地,仍然需要有严格细化的制度,以及刚性的违纪究责。(冯海宁)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