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独立董事不能沦为“变相福利”

2014年07月25日 14:3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近年来,“官员独董”问题被频繁曝光。有权威媒体报道,按照2013年年报统计显示,纵观沪深两市2532家上市公司,曾在党政机关或者公检法系统有过任职经历的“官员独董”共901人,加上一人兼任多家公司独董的情况,共1101人次。而针对“官员独董”现象,国家也于近几年制定出相关的政策。

  7月22日晚间,民生银行的一则公告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据悉,该行董事会于7月22日收到独立董事巴曙松的辞职报告。巴曙松身为行业内的权威专家,其业界影响力相当高。而他出任民生银行独立董事期间,年薪高达100.5万元,被媒体称为“最贵”的银行独立董事。

  事实上,近年来垄断性行业的独立董事基本享受着偏高的薪酬。尤其在政策资源优势明显的银行业,其独立董事的年薪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

  其实,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的本意在于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同时,独立董事理应具有独立性,尽职尽责地为中小股东创造权益。

  然而,自中国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十多年以来,其意义本质已逐渐变味,独立董事制度竟然沦为官员的“变相福利”。在实际操作中,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基本由权威专家、退休官员等人物担任。也存在部分上市公司,聘请其他上市公司的高管担任本公司的独立董事。

  从表面看,大多数官员独董的薪酬水平介于5万-10万之间。但实际上,官员独董的“隐性收入”却难以估算。更为普遍的是,上市公司高管通过“送内幕信息”等手段笼络官员,为官员实现“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官员及社会权威人士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以获取几份薪酬。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究竟达不达标,又能否抽出时间尽职尽责,确实值得怀疑。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谁对中国股市抱有希望呢?

  (郭施亮)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