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似非而是”折射深层问题

2014年07月25日 14:57 来源:厦门日报 参与互动(0)

  “福喜事件”绝对是一大丑闻。然而,跟主流媒体上一致的口诛笔伐不同,坊间和网络上同时出现了多元化的声音,有些还显得有那么一点“另类”。试举几例:一,这些东西都吃了那么长时间了,也没见吃出什么毛病,接着吃吧,没事儿;二,洋品牌都这样了,本土餐馆又是什么样子啊;三,洋企业在国外好好的,为啥一到中国就学坏?

  起初觉得,这些声音“似是而非”,认真分析后却觉得,“似非而是”更贴切。为什么有些人对曝出丑闻的食品依然可以淡定地继续吃?无非是因为这些年来中国的食品出事实在太多,老百姓“久经考验”,已经麻木了。现今如果非要找绝对“干净”的食品来吃,基本上就只能饿死了。

  洋品牌出事,为何本土餐馆“躺枪”?不怪网友们“胳膊肘往外拐”,实在是某些本土餐馆不争气。地沟油、化学锅、苏丹红……国人都快通过食品实现“化学扫盲”了,对食品行业能有好印象吗?

  据悉,此次出事的福喜公司的母公司为美国百年名企,在其它80多个国家从无此类纪录,只在中国“变脸”。换言之,变质肉是“专供中国”的。他们为什么敢这样?中国之声的官微专门介绍“吃在德国,到底有多安全”,指出德国对食品绝对“严进严出”,全民监督;稍有疏忽,一家百年企业也可能被告到破产。而在中国,再大的事儿也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怎有威慑力?

  福喜事件中那些“似非而是”的声音,反映了部分民意,更折射出了问题。愿相关部门能够从福喜事件中那些“似非而是”的声音中读出批评和鞭策,尽职尽责,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吃得安全、放心。(乔志峰)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