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医保引导“基层首诊”仍要摸透病人需求

2014年07月25日 15:24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昨日报载,广州拟出台医保普通门诊报销新政策,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其最大的亮点,是在报销比例上加大力度向基层医疗倾斜,一是提高社区医院的报销比例到80%,二是鼓励“基层首诊”转诊到大医院的方式,通过转诊到大医院的可报55%,未经转诊的只能报45%。

  应该说,这种引导参保人到基层医院就医、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功能的导向,可谓大势所趋。众多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表明,通过大力发展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等基层医疗,可为居民提供综合、便捷、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同时,也能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充分的使用。有研究显示,有65%的门诊病例可在社区基层解决。如果实现病人合理分流,可以节省医疗费用40%。

  事实上,广州医保拟出台的这一“新政”,也并不让人意外。去年底,广东召开的“全省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启动会”上就已明确,力争5年内实现全省家庭医生式服务覆盖所有街道和镇村,通过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就近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为签约群众提供预约服务、双向转诊、健康咨询以及健康管理服务。当时的会议就提出要求,试点工作启动后,签约者和非签约者在医保支付比例和医保门诊统筹上将体现差别,对在基层首诊和转诊的签约者,其自付比例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低于非签约者。无疑,广州的医保“新政”也将成为广州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重要配套保证。

  但是,仅凭加大报销比例的差距,比如这次提出的“如果没有社区选点医院转诊,参保人享受到的待遇可能存在35%的差异”的方案,是否能真正引导参保人更多使用社区医疗资源,仍然存在问号。

  比如,社区医院的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大家早就知道,即使没有报销比例的倾斜,在社区医院看病一般都要比大医院便宜,但多年来很多参保人依旧“不管大病小病,直奔三甲医院”。其中重要原因,是大医院已经事实上承担了很多社区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医院人才、设备等的发展。仅从人才配备看,据统计,目前广东全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总约7000名,而广东常住人口超过1亿,按每万人2-3名全科医师的标准计算,全省需全科医师2-3万名,尚存在1-2万名的缺口。如果社区医疗质量和水平达不到参保人的心理期望,即使报销比例有倾斜,但参保人从疗效的角度,仍然可能会选择大医院。可见,引导“基层首诊”,广州的医保“新政”只是其中一项配套,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更多综合性的措施才能全面推进。

  又比如,强调看病报销比例的倾斜,是否足以转变居民的医疗保障观念?长期以来,居民重医疗、轻预防的就医习惯是相当明显的,很多疾病一发现已经相当严重。这种观念也影响社区医院“家庭医生”功能的充分发挥。很多合理的健康体检等,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方面是否可考虑对社区医院适度倾斜,纳入医保报销?这样,社区医院综合性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也更有利于推进“基层首诊”。(大道)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