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儿子在新疆反恐一线 老人拖板车送盐为孙筹药费

2014年08月08日 11:17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远在新洲农村的爷爷奶奶,每每看到邻里的孩子活蹦乱跳,总忍不住久久凝望。

爷爷一有生意就马不停蹄拖着一板车盐送去。

  沿109省道,在新洲区仓埠街境内的50里路段,有一条“桂花长廊”,金秋时节,分布在道路两旁的38个桂花园花香袭人,被当地人称为“香路”。

  军嫂王菁(本报8月6日02A版、8月7日03A版报道)的公公杜争荣就住在离“香路”不远处的幸福村。自从孙儿杜新武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后,他隔三差五就要走一遍“香路”,拖着板车将600斤盐运送到沿途的大小商店,赚取微薄的利润,为孙儿筹集巨额医疗费。

  孙儿患病这四年,他不知在这条“香路”上洒了多少汗水。最怕酷暑,桂花树不如梧桐遮阴。年岁已高,拖600斤盐多少有些吃力。

  但他生怕自己拖得还不够多。儿子是武警少校驻守边疆,无法顾家;儿媳王菁寸步不离照顾孙儿,早就辞去了工作。他说,一个月至少两万元医疗费,这个重担他不扛,谁来扛?

  “让儿子安心戍边没有后顾之忧,他做的是保家卫国的大事。”这位68岁的憨厚老人话不多,但让人心酸。

  送盐一个月只能赚600元

  昨天,记者来到军嫂王菁的婆家,新洲区仓埠街幸福村57号。一幢两层楼老宅,后院种的月季开得正好。如果不是杜新武的这场重病,两老应该在家安享晚年。

  但现在,他们不得不打工挣钱。杜争荣是仓埠供销社退休职工,2010年开始,他要求“返聘”,成为仓埠盐业公司的代理商,将盐卖到周边村子。为省下搬运费,他亲自运送。昨天上午10点多,记者到时,他正准备去送盐。

  跟着杜争荣来到仓库,记者看到,一袋盐就有50斤,每次要运12袋,板车就是运输工具。仓库外是条坑洼不平的泥路,晴天还好,一下雨,就得深一脚浅一脚,有时候车轮还会陷进泥里。

  600斤盐,记者推都推不动,杜争荣却运送了四年。他很得意:“年轻人都拉不动呢!”其实,杜争荣患有高血压,医生嘱咐他不能干重体力活。但他觉得没事,“自己送,600斤盐能省下12元的搬运费呢。”

  12元!不过是一碗盒饭钱,可在杜争荣眼里却是一笔“巨资”,也许孙子就差这12元钱救命。再细算,就算省下这笔运费,50斤盐的纯利也不过是1.5元,600斤盐赚18元。

  就为这18元钱,杜争荣每次都要走10公里路,沿着109省道运送到毕铺、周铺、杨裴等地。即使是这样,一个月也只能赚600元钱。

  65岁老伴在服装厂打工

  杜争荣的老伴,65岁的严金梅也在仓埠一家服装厂打工,给做好的衣服剪线头。每件赚0.15元,每天晚上还要带二三十件回家剪,来回走十多里路就为了赚30元钱。

  “我们还能动,能赚一点是一点。”谈到孙儿的病,严金梅眼圈有些红。她说,这里是幸福村,可不幸却接二连三降临她家。儿子戍边,一年难得看到一回,女儿早些年因病去世,留下7岁的外孙,好不容易拉扯到18岁,孙子又得了重病。

  “再艰难也要坚强面对。”杜争荣说,他看不得老伴红眼圈,“哭有啥用。”杜争荣说,老伴“抠”得狠,39℃高温,为节约电费,空调、电扇都不准用,每人发一把蒲扇,坐后院乘凉。

  严金梅对自己也“抠”,早上不吃早饭,8点多就去上班,10点多回来吃一顿,捱到下午5点30分下班回来吃晚饭。

  “孙子病了,每一分钱都要省。”严金梅算过一笔账,七省八省,加上退休金、打工挣的钱,两口子每月能赚两三千块,给自己留下200块生活费,其余全部给孙子治病。

  亲戚接济他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姐妹几个经济上帮不上什么,只能送点吃的帮忙他们维持基本生活。”昨天,严金梅的三妹,57岁的严竹梅说。

  严金梅家姊妹6个,她是老大。家里出事后,亲戚们没少帮他们,特别是严竹梅,三天两头就往她家送米、油、菜。

  “这些年多亏了他们。”杜争荣满怀感激,这些亲戚的条件也不好。严竹梅的老公本来在家种田,去年得了腰椎病,弯不得腰,今年又添了小外孙,治病的钱全贴奶粉钱了,有时候还要贴儿子、女儿。住在邻街李集街的三妹家情况更糟,三妹夫中风,可三妹还是每周送些吃的穿的来。

  “二姐家经济状况好一点,但是能给的也有限,杯水车薪。”严竹梅说,她们只能尽最大努力援助,尽量帮他们减轻生活负担。

  托记者带医药费以节省车费

  这四年,杜争荣向亲戚朋友们借了不少钱,“有个15万吧。”他说,算上王菁家借的钱,加起来有40万元了。虽然不幸连连,但杜争荣从不抱怨生活。他说,一家人只有互相鼓励,面对现实,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

  “政府也很关心我们。”杜争荣告诉记者,去年5月,他写了封求救信给新洲区民政局,6月,该局优抚科就送来1.5万元慰问金,仓埠街道办事处也来家里调查多次,希望能帮他们争取到一些政策报销部分医疗费用。

  昨天中午,新洲区人武部、区民政局、区慈善总会特意送来1.6万元钱,连同街道办事处送来的2000元钱,严金梅一分不少交给记者,让记者帮忙带给儿媳王菁交医药费。

  “你们带过去,我们就能省了车费。”严金梅说。文/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邱新明 程书雄 图/记者孔轩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