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桐庐农村垃圾分类一流 当地部门称让城里人脸红

2014年08月08日 15:15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桐庐农村垃圾分类一流当地部门称让城里人脸红
    剩菜剩饭、菜叶果皮,往蓝桶倒,塑料袋、玻璃瓶,往黄桶倒。这些分类原则连村里的老人都知道
垃圾袋有“身份证”,追溯源头一查即知。

  提起美丽乡村,很多人都会很自然地想到“青山绿水”。

  可似乎很少有人会去思考“青山绿水”的背后,是一根怎样的杠杆撬起了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改变?

  我们寻求这种变化的原因,于是想到了桐庐——去年10月,重量级的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足以说明人们对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极大肯定。

  徒步在桐庐的很多乡村里,你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这还是农村吗?干净、整洁、漂亮,是最直观的感受。这与人们记忆中,苍蝇漫天飞,垃圾到处堆的“农村形象”,格格不入。

  村里人告诉我们,乡村之所以美丽,垃圾分类功不可没。这个令城里人都感到特别头痛的事,在这里,做成了,而且做得还很不错。

  用当地环保部门的话来说,做好桐庐农村垃圾分类,我们要让城里人“红红脸”。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蓝桶扔“烂”的

  古稀老人都清楚了

  杜预村,桐庐县里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小乡村。夏日里,整个村庄显得格外宁静,耳旁传来的只有知了的叫声。这里有440户的农户,基本上是一户挨着一户,但每户人家都是独门独户的。穿梭在村民聚居区的小道上,想要找出点路面垃圾来,竟然是一件挺难的事。

  我们注意到,每户人家门前都放置着两个垃圾桶,一个蓝色的桶,一个黄色的桶,桶的上面还标有数字号码,是哪家的桶一目了然。77岁的周水仙老人,走了出来,手里提着畚斗,里面是一些菜叶。她打开了蓝色的垃圾桶,倒了进去——什么垃圾倒什么桶,周水仙老人知道得一清二楚。“剩菜剩饭、菜叶果皮、狗狗的粪便就往蓝桶倒,塑料袋啊,玻璃瓶啊,就往黄桶里倒。”

  因为垃圾分得好,村里几天前还刚刚奖给她一袋洗衣粉,这让老人家颇为得意。

  村干部姚水军说,以前村民家里的垃圾都是一股脑儿倒掉的,所以刚开始垃圾分类的时候,很多人是很不习惯。可慢慢的,经过上门指导和讲解,无论是七十八岁的老人,还是十来岁的小孩,都知道怎么分类了。

  在农村地区,可以回收卖钱的废铁、烂铜、纸板箱基本上农户自己都会收着,剩余的垃圾就分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类。“可堆肥就是会烂的垃圾,而烂和蓝同音,会烂的就扔蓝色的桶,这样宣传,简洁明了,老百姓很快就接受了,等慢慢习惯后,也就不觉得麻烦了。”姚水军说。

  村里保洁员朱辉达负责可堆肥垃圾的收集和分拣,同时还要对每户人家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打分。分数每月会在村里张榜公布,然后每季度进行评奖,村里会给高分者发点洗衣粉、肥皂等生活小礼品。

  我们注意到,在7月份的榜单中,周水仙老人家里的得分是24分,排名第二。“其实能不能评上奖倒还是小事,这要是落伍了,村民就会觉得很没面子。”

  朱辉达的工作也因为村民分类越来越好而轻松了不少。“刚开始实施的2个月里,我从凌晨4点一直要忙到中午11点半。而现在忙到上午10点半就差不多可以结束了。”

  每个垃圾袋

  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桐庐的不少乡村,都采用了蓝、黄垃圾桶分类的做法。

  但在莪山畲族乡中门民族村,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村民家门口,你是绝对看不到垃圾桶的。“因地理条件的限制,中门民族村很多村民的家是沿马路的,垃圾桶放在家门口,很容易被过往的车子撞掉,而且也影响美观。”正因为如此,在推行垃圾分类的时候,中门村“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莪山畲族乡调研员邱忠良说,我们给每家每户发放蓝、黄垃圾袋,村民在收集好垃圾后,就统一投放到特定的点位。每个点位对应10来户家庭,而且规定投放时间只能是当天17时至次日7时。

  如此一来,村民如果随意分装及投放怎么办?邱忠良看出了我们的疑虑,他笑了笑,拿出了一个垃圾袋说,你看看,垃圾袋上都是有编号的,这等同于农户的“身份证号”。比如垃圾袋上“5—5—12”字样,就意味着第5区块第5投放点,投放的是第12户家庭,马上就能找到。

  近中午时分,检查人员意外地在第5区块第8投放点,发现了有两个垃圾袋。“这个时候,投放点不应该再有垃圾了。”检查人员通过垃圾袋上的“9”字样,马上找到了投放垃圾的家庭。门紧闭,没人在家,检查人员立即打通了户主的电话。电话那头,户主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今天起晚了,出门时,看见家里垃圾满了,就顺手带出来了。”

  不按时间、不按规定投放垃圾,检查人员都可以通过垃圾袋上的“身份证号”进行倒查。对于做得好的村民,村里也会根据积分给予奖励。76岁的雷美英就拿出了“垃圾分类示范户”的获奖证书,笑得都有点合不拢嘴了:“活到这个年纪,还第一次拿奖状。”

  管好了垃圾桶,村里的环境是实实在在变好了,村民也是看在心里。“以前村里苍蝇是满天飞的,一个夏天要卖掉五六百张的粘蝇胶。”在村里开超市的姚建设拿出了一捆说,今年连一张都没有卖出去。

  昔日“牛屎堆弄堂”

  如今游客慕名来

  阳山畈,这个小村庄,近几年,名声是越来越大。这里盛产水蜜桃,每年春天桃花朵朵开。但美景之外,还有美誉——这里也是桐庐最早实施垃圾分类的试点村。整洁、干净的环境,让阳山畈甚至有了“世外桃源”的美誉。

  “这样的场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村民林苏娟在村口经营“桃花源超市”,她说,早几年,阳山畈其实垃圾、污水到处有。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阳山畈大村子,牛屎堆弄堂。

  你可以想象得出,这里有多少脏了。那时,村里人都争着跑到外面去打工。

  正说着,一个抱着小孩的女子走了过来,她是这个村的外来媳妇。女子说,她跟老公是在桐庐打工认识的。谈朋友的时候,老公一直没有带她回过家,直到要结婚才一起回了阳山畈见了家人。“当时来的时候,我对这里印象真是差极了,感觉脏兮兮的,路都得绕着走。想想以后要生活在这里,整个人都不舒服了。所以,没生孩子之前,我跟老公也很少呆在村里的。”

  不过,通过村庄整治及垃圾分类,短短几年的工夫,阳山畈就大变样了。这样的改变,也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林苏娟自豪地说,现在这里就是景点,游客慕名而来,一拨接着一拨。尤其是在春天,山花盛开时,车子都排到了村子外。

  “以前村民种的桃子都要挑到县城去卖,很辛苦,卖得也不好。而现在,自家种的桃子,家门口卖卖就好了。”林苏娟家的超市生意也好得不得了。问她营业收入有多少,她笑眯眯地说“保密”,只说“今年旺季的时候营业收入比去年就增加了5倍”。(本报记者 徐建国 本报通讯员 任丹萍 唐志立/文 林云龙/摄 )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