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河北小村庄《人民日报》旧址 追寻65年前红色记忆

2014年09月15日 15: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探访河北小村庄《人民日报》旧址追寻65年前红色记忆
    图为康贵起在向参观者介绍《人民日报》当年使用的平板印刷机。 艾广德 摄
图为毛泽东为《人民日报》题写的报头。 艾广德 摄
图为李录德和李昌喜向记者讲述《人民日报》在里庄的往事。 艾广德 摄

  中新网石家庄9月15日电(艾广德 李洋 倶凝搏)“那时候,报社的人住进了村里的很多人家,我家的五间房就住了报社的工作人员。”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里庄村民康贵起说,每当听到村里的长辈们说起这段往事,心里觉得很自豪。

  康贵起所说的报社指的是《人民日报》社。66年前,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便诞生在这个小村庄。新中国成立65周年、石家庄解放67周年临近,中新网记者走进里庄,追寻那段“红色记忆”。

  村民捐献文物成立《人民日报》旧址

  里庄是河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1937年“7·7”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里庄沦陷。为抗击日寇,里庄很早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全村共发展党员23名,八年抗战中,先后有40人参加了八路军。

  2011年修复的《人民日报》旧址就坐落在里庄的村头。62岁的康贵起是《人民日报》旧址的看门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这看门,比在景点看门更有意义。”

  《人民日报》旧址由四个小院组成,分别是邓拓旧居,译电室旧址,张磐石旧居和印刷厂旧址。康贵起说,由于年代久远,当年报社的许多房屋都已经不存在,“但邓拓的旧居是真正的老房子”。

  一个石碾,一颗粗壮的椿树,守护着邓拓的旧居,当记者问起它们的“年龄”时,康贵起说,“早就有了,一直跟随着老院子”。

  走进邓拓的旧居,一个四合院呈现在眼前,青砖灰瓦,屋内陈设简陋,角落里的水缸和土灶,似乎都在诉说历史的岁月。

  在旧址的展室内,墙上张贴着一张张的资料图,从“中央要办机关报”到“两报会师里庄”,从“晋察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合并”,到“华北《人民日报》里庄创刊”……一张张资料图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历史。

  在印刷厂的旧址内,一台“平版印刷机”映入眼帘,康贵起说,这台印刷机是当时《人民日报》在里庄所使用的。看着旧址里的油灯、排版桌等一件件旧物,康贵起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报社在撤离时留在村民家的,在得知旧址修复后,老百姓无私捐献出来。

  在交谈中,康贵起向记者透露,当年在里庄工作过的报社人员,他们的子女经常来旧址参观。在一本红色的留言簿上,记者看到了邓拓之子邓壮和安延亮等人的签名及留言。

  康贵起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说,“这个娃娃就是安延亮。”记者看到照片下的文字显示:1948年10月,人民日报电务部译电员郝菊鲜与孩子摄于里庄。

  百名新闻烈士托起“大党报”

  据文史资料记载,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于1946年5月15日,其前身是1939年1月1日创刊的华北《新华日报》。该报驻地主要在太行山中段,长期跟随八路军前方总部,是侵华日军进攻的重点,战争中华北《新华日报》成员付出了重大的牺牲。1942年5月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总编辑何云等46人壮烈殉国,此后又有十几人牺牲。

  《晋察冀日报》创刊于1937年12月11日,最早叫《抗敌报》,1940年11月7日改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社长。《晋察冀日报》是敌后根据地中创建时间最长的战略区机关报,先后有38人在战斗中牺牲,另有18人在工作岗位上殉职。两家报社在战斗中牺牲的上百名新闻烈士,为“大党报”的诞生铺垫了道路。

  解放战争初期,随着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1947年3月27日,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停刊。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酝酿合并,1948年5月党中央、毛主席到达西柏坡,为“大党报”的创建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1948年6月15日,毛泽东题写报头的“大党报“——华北《人民日报》,在河北平山县里庄诞生。“大党报”由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合并而成,张磐石任社长兼总编辑。

  在此前一天,《晋察冀日报》刊登了由邓拓亲笔起草、聂荣臻审定的《终刊启事》。同时,在终刊号上还刊登了邓拓的《晋察冀日报终刊》诗:“毛锥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故国当年危累卵,义旗直北控长城。山林肉满胡蹄过,子弟刀环空巷迎。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恒岳共峥嵘。”

  1949年8月1日,迁往北京后的华北《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

  老报人:我们欠着老区人民的情,一定要报恩

  在里庄,几位80多岁的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记忆中的往事。1934年出生的李录德老人说,当年报社的几个工作人员就住在他家,有的在排字房工作,有的做编辑。李录德至今还记得他们的名字:于明、于凤、杜波、张更生。

  “他们来了后,清扫院子,担水干活,就像一家子一样。”李录德说,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都住进了报社工作人员和家属,村民们把最好的房子让给了报社的工人员,自己却挤住在狭窄的偏房。

  李昌喜老人的家中,也曾住过报社的工作人员,回忆起当年的情景,80岁的他笑着说,“对报社人的印象可好哩”。

  李昌喜告诉记者,当时他家的三间屋子都住了人,每天到了晚上,报社的人就回到家中,与家人聊天,晚上乘凉的时候,还会逗自己玩。“有一个姓彭的,每天都在织布机旁边锻炼身体。”李昌喜说,家里住的这几个人每天都会把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

  回忆起当年,有一个情景一直让李昌喜记忆犹新,“他们从食堂打了饭回来,常把一些饭给我吃”。

  在里庄村口,记者碰到了正看护曾孙女的李金栓老人,他曾在人民日报社工作过,主要是干一些零活。李金栓告诉记者,当年他的家里住了两个报社印刷厂的工人,在《人民日报》迁往北京前,他的母亲因为家里贫穷,问了一句“能给孩子安排个活儿吗?”报社的同志为了报恩,将他一同带进了北京。

  李金栓说,当年条件非常艰苦,印刷机是用柴油机带动的,如果柴油机坏了,就要用人摇,“记得当时翻纸是用一枚铜钱,一拨一张。”

  “报社对文化要求高,抓得紧。”李金栓说,报社的人对他特别好,曾派专人教他识字学文化,也曾派他跟随着印刷厂厂长到上海进过设备,他还曾与随军记者一起到过天津。

  李金栓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务农,他说:“虽然在报社干的是零活,但我也长了很多见识。”

  1948年秋季,《人民日报》编辑部主要人员迁到里庄以南十余里的鹿泉东焦村。《人民日报》的老报人姚勤回忆起往事说,我们欠着老区人民的情,一定要报恩。1948年初冬的时候,她和爱人都在《人民日报》工作,身边还带着一岁多的女儿。一家人自打来到东焦村,就住进了安黑黑家,受到全家人的热情欢迎和精心照顾。

  几十年后,当姚勤得知安黑黑的孙女有一只眼睛失明,在石家庄已失去治愈的希望,便连拍两封电报,催促他将小孙女送到北京治疗。最终孩子在同仁医院接受手术,完全恢复了视力。

  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信仰至今激励村庄

  从里庄走出来的康文远目前居住在石家庄,当年《人民日报》的编辑部就设在了他家。据康文远介绍,里庄原来都是土坯房,房子很矮,个子高的人穿衣服只能坐在炕上穿,站都站不起来。

  “屋子的地永远都扫不净,虱子从衣服里向外爬,就是这种环境,报社的人住了下来,每天出来进去都唱着《解放区的天》。”康文远说,那时候报社没有作息时间表,天一亮就办公,一直忙到熄灯,那时候没有电灯,就是点油灯。

  据康文远介绍,村里年轻的壮劳力都为那台“平版印刷机”服务过,也就是“摇把子”,“要是发动机出了故障,就要两三个人轮流摇。送报则靠马驮人扛来完成”。

  提起报社的工作人员,康文远说起了报社一位叫李庄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村里很多的老人都记住了李庄,因为和“里庄”同音的缘故。“1988年李庄还回来看过呢,那个老李,大高个,和气,可亲可近。报社的同志们可辛苦了,都和我们一样穿着粗布衣裳。”

  李庄当时担任采访部副主任,后来成为了《人民日报》总编辑。据李庄回忆,里庄的民风淳朴,老区人民养育、支持了《人民日报》。谈起里庄往事,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毛主席的话:“饭少,大家匀着吃;房小,大家挤着住。”

  在采访中,康文远告诉记者,报社的工作人员到了里庄后,更像是一个“工作队”。因为他们除了本职工作,还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动员村民去参军、抬担架。

  “报社的工作人员随时随地向村民宣传共产主义。”康文远说,自打报社的工作人员入村后,全村上到九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岁的小孩都知道,共产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

  康文远告诉记者,《人民日报》工作人员在里庄九个月的时间,真正和老百姓打成了一片,他们鼓励村民学文化,帮着村里办夜校,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村民,“我们家三代人,就有六个人去当了兵。”

  里庄的村干部康增兵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50多名党员,大多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50余名党员几乎人手一份。村民为何自费订阅《人民日报》?他认为,“除了学习,还有一部分感情在里面”。(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