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社会建设蓝皮书发布 去年人口增长速度略放缓

2014年09月17日 10:56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社会建设蓝皮书——2014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昨日发布。蓝皮书指出,去年,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略有放缓,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增速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但水资源匮乏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北京居民家庭用水已经达到了总用水量的49%以上。

  住房类型用水量 单位:吨

  住房类型 月均家庭用水量 月均每人用水量

  平房 7.78 2.96

  无电梯单元楼 8.24 3.04

  带电梯公寓 9.25 3.52

  别墅 12.59 5.55

  收入水平与用水量 单位:吨

  家庭年收入 月均家庭用水量 月均每人用水量

  5万元及以下 6.82 3.08

  5万-10万元 7.98 3.02

  10万-15万元 8.47 2.99

  15万-20万元 10.50 3.78

  20万-30万元 9.72 3.62

  30万元及以上 11.03 3.77

  节水:

  教育程度高洗澡次数多

  蓝皮书由市委社工委、北工大人文社科学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蓝皮书指出,水资源匮乏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目前,在市政自来水供水中,北京居民家庭用水已经达到了总用水量的49%以上。课题组调查显示,受调查家庭平均每月用水8.55吨,人均3.2吨;别墅用水量最高,平房最低;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越高,用水量越大。

  通过对北京市居民用水行为的调查发现,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用水行为有较大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对自身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较高,例如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在每周洗澡次数上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年龄较大的居民“一水多用”的习惯保持得比较好。

  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家庭平均每周洗衣3次,拖地4次。对于洗衣机洗衣后的水,59%的居民家庭直接放掉,41%的家庭会留下来拖地或冲马桶。

  此次调查采用配额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共获得问卷976份。调查兼顾空巢家庭、核心家庭、独身家庭等,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包括从初中及以下到研究生以上,居住区域从二环内到五环外。

  人口:

  经调控去年增速略放缓

  蓝皮书称,2013年,在北京市的积极调控下,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略有放缓。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比上年末增加45.5万,增长2.2%,增速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

  去年,为缓解北京市人口压力,北京市启动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的拆迁工作等一系列调控措施。针对小区群租问题,朝阳区试水多部门联动治理,先后多次组织公安、消防、工商、城管等多个职能部门开展集中整顿。百环家园和首城国际作为两个群租“重灾区”,2012年至今共已清理群租房546套,流动人口从治理前的1.5万余人减少了近4000人,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50%。

  户籍:

  人才类集体户可先改革

  蓝皮书认为,在制度层面,近几年,北京市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先后实行暂住证、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等户籍管理办法。居住证制度正在积极地研究和制定过程中,并成为2014年市政府折子工程。但总的来看,受人口、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以及“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户籍改革指导性方针影响,在未来,北京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将进一步放缓,难有实质性突破。

  改革人才类集体户户籍制度改革代价小,效果好,也具有实践可操作性。其不影响控制人口规模和社会福利支出,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加快改革人才类集体户户籍制度,可以作为北京市户籍制度优先改革的突破口。蓝皮书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将人才类集体户户籍纳入改革日程,加紧研究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尽早解决人才类集体户结婚、生育、流动等困境。

  住房:

  保障房应“增租减售”

  蓝皮书指出,保障房的申请者和受益者逐年增多,保障房供给与需求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滞后于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增长。到目前为止,仍有大量保障房申请家庭尚未获得住房保障。其中,在2013年4月前申请的保障房轮候家庭中,经济适用住房仍有93093户,限价商品住房203961户,廉租住房27507户,公共租赁住房49639户;2013年4月后,新受理保障性住房备案通过13811户。北京保障房的未来发展趋势应突出“低端有保障”这一特征,减少有限产权的保障房建设,增加公租房和廉租房,住房保障方式从以售为主转向以租为主。(晨报记者 张璐)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