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管理不转型景点价格涨不停

2014年09月25日 13:38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评论员 周明华

  “十一”黄金周临近,全国多家知名景区最近宣布涨门票价格。广东丹霞山景区门票价格由原来平日160元、节假日180元统一调整为200元,云南丽江玉龙雪山门票价从105元调至130元,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门票价由90元涨至115元。5A景区门票平均价格普遍迈入“百元时代”。另外,黄金周期间酒店平均涨价约3成,一些旅游城市,部分酒店价格上涨超过200%。

  一些著名的景区景点与酒店“借节打劫”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节日规定动作”了,这样干的确可以大捞一把,但伤害的却是民心。连续多年来,这业已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性无奈,这种“痛感”还在逐年加深。看不起的风景,玩不起的山河。虽然《旅游法》有明确规定,景区涨价前必须听证,但是一些景区对此采取不理不问的“高姿态”,仍然或明或暗地推动门票涨价,带动当地酒店提升服务价格。民众对此叫苦不迭,纷纷在网上诟病涨价与趁火打劫无异。

  究其根源,除了景区自身的经济利益驱动外,还与当前我国景区管理体制陈旧老化与现代旅游产业管理模式格格不入有关。我国目前的旅游景点、景区管理体制,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让景区自收自支,养活一大批人。有些国内著名景点,甚至渐渐堕落为当地权力机构和权力人的一个“编外钱包”。有的地方,旅游收入供血财政的份额不断增大。有的地方部门领导,本单位的“三公”经费花销完后,感觉入不敷出,就会想到去辖区人声鼎沸的景区来报销杂费。

  之前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对177个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年仅拨款1000万元,各景区不得不产生强烈的创收冲动,门票涨价也就成了它们必然的现实之选。如北京八达岭景区门票收入的40%上缴延庆县财政。一些景区要么大景分片划成小景,增加门票收入;要么以申遗为借口,以“旅客爆棚、控制流量”为由,一次次单向上涨门票。而诸如凤凰古城突然在未经听证的情形下设卡收费,济源黄河三峡景区的“喊一声妈,门票免费”之类的营销怪招,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把国人弄得“身心凌乱”不罢休。

  其实景区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其本身具有公益性和文化普惠性,不该成为一些部门和少数人的一台“取款机”,靠收取门票的短视行为很难构建“大旅游”体系。特别是,近段时间,各大景区“以众欺少、相约片涨”,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大倒苦水,“徐霞客同学若活在当今,估计要变宅男”,“唐僧师徒一行,若面对今天的景点疯涨,早就打道回府了”。话丑理端,表达了公众对当前旅游行业管理服务转型升级的渴求心情。

  法律法规制度落实效果较差,舆论的批评也如汗牛充栋,大多的景区仍难走出“涨价窠臼”。高价门票阻挡了人们越来越强烈的旅游步伐,让景点资源利用陷入“杀鸡取卵”的境地,将旅游产业当成“一锤子买卖”。当然,任何转型都会面临阻力,既得利益者更会有割肤之痛。但这一步必须迈出,我们需要政府部门具有“舍一时功利、逐长远兴盛”的战略定力,需要各大旅游服务单位升级发展和服务模式,尽快摆脱独倚“门票经济”度日的尴尬。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