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无锡数千知青新疆支边50年 戈壁滩建学校农场(图)

2014年10月13日 10:43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王毛大保留的出发通知书。陈婧 摄

   知青合影,前排右二为王毛大。陈婧 翻拍

  王毛大(左)与王耀东近影。陈婧 摄

  1964年,无锡20岁的小伙子王耀东高中毕业刚工作,一天突然接到一张通知书,通知他“光荣成为赴新疆支边的知青”。这年10月份,他和无锡总共500名高中毕业生,不知前途坦荡还是坎坷,在人潮涌动的欢送人群和家人的泪眼中,远赴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伴着火车一声长笛,一生轨迹改变,有的一待就是40年。

  他们拉开了无锡3年赴疆4000人的大幕,距今整整半个世纪。今年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扬子晚报记者在无锡市档案馆收藏着的一张张旧照中,寻找到几位已青丝变白发的照片主角,听他们讲述抛洒在广袤荒原上的韶光,一段家国交融的人生过往。

  高中毕业生新疆支边睡“地窝子”,成了粮棉专家

  前不久,无锡市档案馆的展厅里挂起一幅幅半个世纪前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一脸青葱。他们就是50年前赴新疆支援建设的知青们。今年71岁的王耀东就是无锡第一批前往新疆的知青。

  谈及当年,王耀东并不否认当时的不情愿。1963年高中毕业的他有正式工作,但1964年的一天,他突然收到大队送来的一张通知书,通知他光荣地成为一名支边知青。王耀东并没有积极响应,但接下来的就是动员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做他的工作。他说他的父亲因为开糕点店被划为小资本家,不好的成分已经让他抬不起头。“在这种压力下,由不得你不去”。

  王耀东这批前往新疆的知青全是高中毕业生,是新疆农垦厅特意招录的高材生,准备培养成为高技术人才。1964年10月,在“送你一束沙枣花”的歌声中来到乌鲁木齐,一半的人被安排上乌鲁木齐农垦大学,其中就有王耀东。

  让王耀东惊讶的是,他们坐了一路的拖拉机成了泥人,才在一个农场停下,但根本不见教室和校门,校舍全无踪影,临时上课地点就是一个拖拉机修配厂。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没宿舍只能睡“地窝子”。“‘地窝子’就是挖在地下面的坑,新疆晚上太冷了,睡在下面反倒暖和点”,王耀东解释。他们就边上学边盖房子,3个月时间垒出了30多间平房作为宿舍。

  1968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疆巴楚总厂试验站。到了农场依然睡“地窝子”,但能睡个安稳觉的机会并不多。天一亮,他就跟老技术员一起跑农田,晚上回来做总结。经过5年的时间,杂交、去雄、选育良种,这些很专业的农业技术对他来讲已经不在话下了。在这期间,王耀东的小组培育出小麦34号,亩产从300斤提高到600斤。

  1969年,王耀东与一名无锡女知青结为夫妇。没有家人在场,一间土房就是新房,买些糖分给农场的人,再一起吃顿饭,便算作婚礼了。他没想到的是,从此就在新疆扎了根,一干就是40年。直到2004年才回无锡老家。身边人说,他讲话和容貌都有了新疆人的样子。

  家中独苗偷偷报名赴疆,女知青在荒凉农场哭起来

  无锡市档案馆还保存了1965年8月15日的《无锡日报》,在一篇《把毕生献给祖国边疆建设事业》的文章中,一个叫王毛大的小伙子立志“吃大苦耐大劳,把边疆建设好”。当年,还是家中独苗的他偷偷报了名,外婆知道后气得昏了过去。

  王毛大是1965年无锡市第二批赴疆支边的青年,这批总共有112人。4天4夜后,他们终于到达乌鲁木齐,在那里知青们兴奋地品尝了葡萄干、哈密瓜。但他们的目的地是玛纳斯县新湖农场第六分场,离县城还有45公里。汽车奔驰在陌生而广袤的戈壁滩,越走越荒凉。等到了农场,很多女知青一下哭了出来,“完全不像之前说的有喝不完的牛奶、吃不完的葡萄、哈密瓜”王毛大回忆。

  这个新建农场只有几间土房子杵在了无人烟的荒地,他们只有在劳动之余盖房子,最终盖起了几十间宿舍。白手起家,口粮也要知青自己种。曾经的白米细饭如今只有粗粮窝窝头,而且冬季一天只吃两顿饭,很多人因为太饿而吃霉变的粮食,落下一辈子的胃病。

  尽管已经过去50年,王毛大依然忘不了劳作的艰苦心酸。当年这些不到20岁的小年轻要学习打柴,使用洋镐、镢头、锄头、木夯等10来种农具,细嫩的手掌一天就会被磨出血泡,有的女生边干边哭。

  他们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戈壁和盐碱地上开垦农田。“我们先要挖干渠,把雪山上的水引下来,再挖支渠、斗渠、农渠,最后挖毛渠把水导进条田里。”而把一块盐碱地变成农田要花几年的时间,他们就得不停引水培育。王老先生是1975年回无锡的,10年间他们新垦出6000余亩农田。(陈婧)

  链接

  据江苏省知青网的负责人邓庆宝介绍,1962年是关键点,因为这一年官方正式把动员城市毕业生上山下乡列为国家计划。1964年,中央设立知青办公室,发布《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成为知青上山下乡的纲领性文件,此后成为国家重要工作在全国展开。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南通等城市是重点支边城市。

  无锡市知青研究会秘书长、当年赴疆知青苏志英老人介绍,1964年,无锡知青首次大规模开往新疆,1965、1966两年便有3500多名支边知青。苏老说,其实无锡最早一批赴新疆支边是在1954年,但这时并不是以知识青年为主。从1954年到“文革”开始的1966年,无锡登记在册的便有5200多名青年参加支边。

  欢迎社会各界向江苏省档案馆提供档案征集线索,联系电话025-83591838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