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原北大校长:有些科学家怕被骂汉奸 不去争论转基因

2014年10月20日 14:42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转基因产品不会断子绝孙”、“转基因产业化没有利益集团来控制”、“转基因食品安全,隔壁大妈说了不算”……

  每逢“转基因”三字出现在媒体上,都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兴趣。在此之前,人们从未如此关注过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如说围绕转基因的论争,是一场“非典型”的社会活动。

  然而,剥除“食品安全”、“政治博弈”、“文化差异”的繁复面纱,转基因论争的背后,已嗅不到科学的半点味道。

  摆事实

  转基因安全没有“争论”

  使用转基因,

  化学农药可以降低1/3

  吴孔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有一些“科学家”对某一个问题可能都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但是我们应该区分,主流的科学界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100个科学家如果有90个科学家赞同这个观点,就很有说服力了。

  还要看反对的科学家是不是该领域的科学家,假如是一个非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比如搞水利的,他反对(转基因)并没有说服力。我们的科学共同体,比如说美国的医学科学院、FDA,已经有很多类似权威组织是明确表态转基因是安全的,代表了主流科学家的观点。至于说也可能存在科学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但关键是他们有没有证据?他们做了实验,是一个什么样的数据,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科学不科学?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回避不了转基因,因为我们国家每年进口6000万吨转基因大豆,我们主要吃的食用油都是从转基因的大豆压榨出来,我们吃了这么多年很正常。我本人搞昆虫,我非常清楚bt蛋白和昆虫的关系,我认为正是因为使用了转基因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安全。棉花种了转基因品种,将棉花用药降低了50%,现在每年我们土地上用了183万吨的农药,如果使用转基因,我认为我们化学农药可以降低1/3,甚至更多。我们的环境污染防治、食品安全会得到很大的保证。

  姜韬(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我把转基因有关的话题称之为转基因大参与。它是一个社会现象,第一个标志是谣言横行,无视科学结论,而且把很多问题弄得很大。关于转基因方面的问题,科学界有定论,转基因没有科学争论。法学界关于转基因的定义叫“转基因论争”,只发现了争没有真正的论。

  我希望达到一个基本共识,转基因话题首先要回归科学。它是转基因大讨论的前提和分析的基础。

  关于转基因技术安全性。我们想讲它的安全性是确定的,为什么是确定的?一是科学共同体具有共识;二是实验科学不需要也没有必要争论;三是转基因的确定性和所谓不确定性,现在我们都是清楚的,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发现,转基因确定性被不断地丰富和证实,这是我们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共识。

  实验科学解决问题从来靠的是做实验找证据,绝不是争论不休。南京大学有一个重要的进展,说吃了大米以后,大米有一种miRNA,可以进入血液里调控基因表达,有潜在的风险。科学家重视吗?高度重视,有争议吗?没有出来争议,因为最后的结果要靠证据来证明。

  美国转基因作物已经超过了所有种植面积的一半,我们还在争论这个问题非常滑稽。美国可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都种植着转基因作物,这是事实,不需要讨论。

  讲道理

  科学发展需社会共识

  很多食品安全的问题,

  往往政府表态滞后

  许智宏(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

  转基因技术前后也有40年,我想公民对育种是怎么一回事,很少有人清楚。实际上,育种本身就是不断地改变基因,今天吃的番茄,最原始的是小小的樱桃番茄,到今天这么大,现在科学家已经知道大概改变了20多个基因(在漫长的自然过程中)。转基因不过是利用现代分子技术加速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近代的分子育种也好,转基因育种也好,我自己觉得它是传统育种的延续,从此意义上讲并没有多大差异。所以这一点,我想公众应该明白育种是做什么的。

  多年来食品安全出的问题使中国的公众对食品有了很大的怀疑,现在遇到一个没见过的东西,大家首先就怀疑是不是转基因的。再加上商业不正当的竞争,比如到超市去我也经常注意标签,基本上大豆油都有了转基因标识,但把向日葵、花生油都标上“非转基因”标签,实际上根本没有转基因的花生和转基因的向日葵,这是不正当的商业竞争,他们这样做就是给人一种心理,好像转基因就是不安全的。所以这方面我们要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当然体系也要更加的透明,大家会更有共识。

  不光是转基因作物,这几年发生了很多食品安全的问题,往往政府表态滞后。我觉得中国的科学家应该更多地来参与与公众的沟通,以科学的证据、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来进行科普宣传。当然我也知道,学术界有一些科学家也怕,怕一争论之后被人家骂,有的骂汉奸、卖国贼。

  Peter Raven(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早期的讨论中也讲了,科学界有责任与义务找到办法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全世界有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致力于这样去做,帮助人们更好地去理解。

  但是另外一方面,媒体也有责任去甄别已被科学证明的事实,对一些人的言论,我们要进行甄别,虽然说人有言论自由,但有些观点并不是严谨和有效的,不是基于同样一个科学论据上的讨论,作为媒体代表,我们要一起来甄别这些不同的观点,科学界也有这样的共识,很多国家科学院也都达成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作物不会造成安全影响。因为普及到全世界应用之前,我们进行了严格的测试,我希望大家把这个信息传达出去。

  谈误区

  民众信任是关键

  巴西民众也担心

  转基因产品有毒

  Alexandre Nepomuceno(巴西科学院院士):

  到目前为止在巴西总共有38个转基因作物已经被批准在巴西境内种植了,大部分是有抗杀虫剂和抗除草剂功能的大豆、棉花和玉米等。在巴西新法规的规定下,只要食品当中有超过1%的转基因材料就必须要进行标识,在巴西是黄色的三角形,中间有大写的“T”,我们使用这样的标识系统已经超过五年时间。

  在巴西,也有民众担心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例如担心它有毒,或是会产生其他不良的影响。但是在巴西,媒体和科学家一起向公众解释,实际上转基因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就已经在我们身边了,比如胰岛素,都是转基因的细胞生产的,还有会向他们解释很多的疫苗都是经过了DNA重组的,人们听到我们这样的解释之后,一些人开始明白现在只是转基因技术被投向了农业而已。

  以巴西的菜豆作为例子,这是一个巴西人常见的食品,也是非常容易受疾病影响的物种。为了保证它不受疾病感染,制造商就会使用大量的农药来喷洒菜豆,但是我们有了新型的菜豆不需要喷洒农药的,我们会向公众展示,你们更想要哪一种菜豆,是有大量农药的菜豆,还是没有农药的菜豆,这个答案是很显而易见的。

  朱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上个世纪末,欧洲的转基因技术研究明显的比美国要先进。第一棵转基因植物是欧洲研发的,第一个系统的、现在普遍采用的转基因技术体系是欧洲做的。

  但是一过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转基因)产业化上迅速发展,美国公众对政府是信任的,政府说安全就认为是安全的。但欧洲连续出现诸如疯牛病、艾滋病血浆等食品和公共安全问题,造成民众不信任。我一直举这个例子,中国千万不要走欧洲的路,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大国,都是研发强国,从基因研究,到转基因技术,到新品种培育,这几个我们都做得不错,但是没有形成产业,没有形成市场。

  (主笔 吴楠)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