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反传销志愿者:很多人误入传销 不该讽刺请多帮

2014年10月23日 15:51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蒋德胜告诉记者,这些年在救助传销人员的过程中,传销组织的各种操作方式和策略都有所改变,而新的志愿者人数却并没见显著增长,他已经感到疲惫,并考虑到退出。“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建立一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反传销社团组织,给志愿者们提供一个反传销的平台。”蒋德胜说,反传销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

  记者:当下反传销工作的困境都有哪些?

  蒋德胜:现在的反传销模式一般是传销受害人的亲戚朋友打来求助电话,在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后,由志愿者赶到传销人家里或者传销受害人盘踞的地方进行劝说。

  这种模式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效率比较低。中国这么大,光靠一些志愿者去宣传反传销,从事反传销,影响面太窄,而且志愿者全国范围地跑很浪费精力财力;

  二是积极性不足。民间反传组织还不是正式登记注册的社团组织,因此反传志愿者身份不明,如何取得更多的认可、信任、尊重,以及拥有荣誉感、归属感,都是问题。因此反传销志愿者队伍一直不能壮大起来,无法对抗全国庞大的传销体系和传销人员。

  三是运转资金受限。民间反传作为公益性工作,不可能进行商业化操作,没有社会力量的支持,反传组织也不可能发展壮大。目前志愿者进行反传销活动所消耗的车旅费和食宿费用基本都是受害者亲友提供和赞助,遇到经济有困难的受害者,经常要志愿者自己想办法拿钱补贴。

  记者:大众对传销的认知有哪些误区?

  蒋德胜:大家对传销的认知还停留在以前,总觉得离自己很远,所以尽管有媒体曝光传销组织,但一些人总不主动关注和防范,根本不了解传销。

  其实,传销组织会根据个人素质、学识、认知能力的不同,找不同类型的人灌输传销理念。我觉得大部分人,只要给传销人员足够时间,用合适的人选及恰当的方式,都会被骗进传销组织。

  人们常用“贪欲降低智商,无知导致疯狂”这样的话讽刺做传销的人,那么,传销组织中那些海归教授、高级退休干部也算无知之人吗?所以说,这句话是片面的,传销里无知和利欲熏心的只是少部分人。

  传销组织中,除少部分人利欲熏心、心存暴富心理、明知故犯外,大部分传销者是被动加入,是一些有事业心和积极上进心的人,对人不设防,被传销组织洗脑后激起对金钱的欲望。我们在帮助这些人的同时,要改变人们对传销者的偏见,才会有更多的志愿者站出来。

  记者:脱离传销组织后,应该如何继续帮助?

  蒋德胜:传销后遗症按表现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表现为自闭。脱离传销窝点后,没有了传销窝点里宣传的快速致富和群体性亢奋的大环境,心理上会有强大落差,加之一些负面情绪影响,容易占据传销者的思想,如果没有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很可能走向自闭。这种症状,需要亲朋好友的关心和爱护,最好不让他们自己一个人去乱想,带他们出去游玩、看电影,或者找一个忙碌的工作,都是一些比较好的办法。切忌不要冷落,更不要责骂他们,要有包容的心态。

  第二种表现为猜疑。由于传销极具欺骗性,参与者已经失去部分对社会的判断能力。从传销窝回归正常生活后,参与者往往会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缺乏自信,由此会对身边的人和事持有戒备防范心理。这种现象,需要找专业心理医生咨询并矫正。

  在与参与人员的交往过程中,要避免提及传销的往事,要用包容和温情感化他们。用鼓励性话语激励他们,走出困境。传销回归者的“传销后遗症”现象,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否则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记者 张伟)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