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贫困县更应“好钢”用在“刀刃”上

2014年11月04日 07:57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据近日《工人日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新县在该省率先推出环卫工“关爱套餐”,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投入上千万元巨资改善环卫工生活条件,不仅包含免费早餐、免费公交,还有医疗养老保险、保障性住房政策优惠等。

  据报道,该县仅“将环卫工人月均工资提高到1200元,并建立工资待遇正常增长机制”这一项就投入了1000多万元,这对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可谓出手大方。

  这则新闻在网上被多家媒体转发,对于一个小县城来说,也算是“上头条”了。一定程度上,“国家级贫困县”、“千万巨资”、“环卫工”等关键词是该新闻具有较高点击率的重要元素。

  小财政干出了大民生,这也使得一些网友为新县做法点赞。笔者以为,点赞的同时,应多一些思考和借鉴。“关爱套餐”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如果换个视角看政绩,树立良好的政绩观,为民务实,即使“手头紧”,也能干出百姓满意的政绩。

  近些年,一些贫困县因为出手阔绰见诸报端,早已不是新闻,但那大多是一些负面新闻,劳民伤财,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之类。“国家级贫困县”一度成了一个带有“新闻富矿”意味的名词。

  众所周知,政绩不等于GDP,也不等于高楼林立,一些贫困县遭到舆论指责,主要还是因为“没钱还乱花钱”,喜虚忌实。可以说,这些贫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红利、政策倾斜等,都没能真正转化到民生上来。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对于一些贫困县来说,“手头紧”是问题,可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不明白为谁花钱、如何花钱。当“面子工程”取代了“民心工程”,“穷庙富方丈”取代了富民强县,贫困县百姓怎能不有意见?

  资源有限并不意味着工作“难为”、无所作为,越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越要懂得“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改善民生最迫切的问题上。(徐新星)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