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以克论净”的环卫标准要融入参与意愿

2014年11月19日 15:23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今年APEC会议保障期间,首次提出了“以克论净”的环卫标准,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以及APEC会议地点周边道路的尘土残存量不高于10克/平方米。记者近日从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获悉,年底前将出台文件,“以克论净”的环卫标准将常态化。(11月18日《北京青年报》)“两只苍蝇”也好,“以克论净”也罢,正因为环境卫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行业标准的新鲜出炉自然会引起广泛关注。“以克论净”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将会对行业规范和城市卫生文明起到新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以克论净”不可避免会引起老百姓的质疑和担忧,成为公共舆论的靶心。

  这种担忧在于,作为一项拟出台的公共政策,“以克论净”在落地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政策统一性和执行灵活性的平衡——通过指标进行量化管理,能否真正地实现有效治理?老百姓的最大担忧不在于制度善意,而是担心“以克论净”落入“初衷良好、方法僵化、结果差强人意”的怪圈。一味追求标准的定量化、精细化,会不会忽视了标准本身的科学性和执行的可操作性?

  从2012年10月开始,宁夏中卫市开始实行“以克论净”。一项调研数据表明:中卫市城市道路浮尘合格率达98%,每平方米均低于5克。老城区地表垃圾合格率为94.5%至97%,新城区为95%至98%。从当地的实践经验来看,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克论净”不能单纯指望环卫工人,还需要加大环保清洁设施投入;更为关键的是,要塑造人人有责、公众参与的氛围。

  透过“以克论净”这扇特别的窗户,我们不难发现公共服务理念的可喜变化:一方面,公共部门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更加注重社会治理的成效,服务标准逐渐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另一方面,公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融入”的飞跃。较之公共空间的不断美化,这些变化才是争论背后最可宝贵的共识。

  从社会学上讲,人的现代化就是从“消极公民”转变为理性、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一方面,公众要发挥主体性,提升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意愿;另一方面,公共部门要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畅通渠道、提供便利,只有多元合作共治,“以克论净”才能落到实处。 杨朝清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