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引入社会公众监督 打开大门建设地铁

2014年11月24日 15:2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九号线马鞍山公园站举行市民开放日活动,工地周边村民代表喜笑颜开参观工地

■四号线南延段塘坑站建设者引导小学生放学走绿色通道

  随着去年底地铁六号线首期的开通,新一轮的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幕已经拉开:广州要在2017年底前,再开通284公里地铁。在当前社会公众对大型建设公开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广州地铁要用不到4年时间完成以往20年的工作量,挑战和困难将前所未有。

  未来几年究竟怎样建地铁?地铁公司有新思路:引入社会公众监督、打开大门建设地铁。笔者了解到,从2013年开始,地铁公司构建“4+1”建设监管体系,把社区共建作为施工管理的一项硬性要求,在地铁工地开展了一系列“阳光地铁,和谐共建”的活动。一年多来,已在100多个在建地铁工地举行了超过250场次的社区共建活动,主动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地铁建设,实现了重大工程社会参与,促进地铁建设更加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

  “上访”变“走访”: 上门请街坊提意见

  “真没想到地铁站工地还竟然会派人上门,主动和我们沟通噪音问题。”家住黄埔区机关村的李阿姨向笔者讲道。

  在建的地铁十三号线丰乐路站离附近小区最近的距离只有8米,开工1个多月就接到大量关于噪音的投诉。怎么办?施工单位决定打开工地大门“走出去”,变居民“上访”为主动“走访”。没想到这一改变,得到了市民对地铁施工的互动和支持。

  据介绍,施工单位挨家挨户地走访邻近居民,把工地主要人员的联系卡送到每家每户,让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反映意见。一份份“信访记录表”和“居民投诉回访记录表”,全程跟踪记录居民投诉意见的处理过程。“走出去”的同时,工地还通过座谈会和参观的方式将居民们“请进来”,向对方讲解地铁施工工艺,解释噪音产生的原因。“通过参观工地,我们理解建地铁的难处,工地也在努力优化流程和改进。”李阿姨对此深有感触,居民代表回去都主动向其他居民做好解释工作。

  工地负责人感慨,以往都是把通知、公告往外墙上一贴,很多居民留意不到。现在通过社区共建进行充分的互动沟通,有任何意见都可以面谈解决,居民投诉率基本降为零,为工程建设减轻了不少压力。

  地铁公司介绍,像这样“接地气”的社区共建座谈会和工地参观,已在11条(段)在建的新线工地全面铺开,组织开展超过250场次。“根据周边居民投诉情况的统计,超过94%的施工单位的投诉率均有明显下降,有效消除了居民的误解,成为沟通工地内外的桥梁。”地铁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喷雾机、隔音屏齐上阵: 想方设法降低尘埃和噪音

  打开工地大门,听街坊提意见,使社会各界的监督很好地推动了地铁文明施工水平更上一层楼。

  走进八号线北延段同德围站施工现场,一道道细小的水雾映入眼帘,这是由有着“雾炮”之称的送风式喷雾机高速喷出的。伴随着喷筒的水平回转运动,喷雾机周边15-20米范围内的地面及空气迅速湿润,原本弥漫在灰霾空气中的尘埃瞬间被水雾“包裹”到地面,使这些尘埃再也无力扬起!

  这一幕降尘的场景每天都定时上演,并已推广到七号线、二十一号线的多个工点。除了“雾炮”,现场还有一套“庞然大物”,泥浆在它的“肚子”里翻腾。这是工地专门购置的立体式泥浆处理设备,以实现泥浆配置与分离,减少施工噪音和泥浆外泄。

  位于番禺区的七号线官堂站工地就在省妇幼保健院旁。笔者了解到,为了减少施工噪音影响,工地主动在围蔽墙上方设置了隔音屏。这道绿色的隔音屏长125米,高2米,为镀锌面板百叶吸声屏,加上原有两米多的围墙围蔽,该段地铁围蔽高度近4.5米,既美观又隔音,仿佛一道绿色的隔音“城墙”。该工地是广州地铁工程有史以来首个设置隔音屏的工地。此外,为减少对医院的影响,原盾构施工出土井向西移了约120米,远离院区,此举虽然增加了出土运输的距离,加大了投入,但地铁建设注重环保和谐的态度获得了周边居民的“点赞”。

  义务修建学生通道: 把安全和方便留给孩子

  对四号线南延段塘坑站工地的小潘来说,他有两份“工作”。白天,他在工地上忙碌,到了傍晚,他和同事们都会带上袖标,雷打不动地出现在与工地一墙之隔的南沙小学校门口,协助疏导交通,护送孩子们放学,维护校门口的秩序。

  笔者了解到,由于车站建设需要,原来南沙小学门口的马路由双向6车道被疏解成双向4车道,实行半封闭管理。交通疏解完成后,学校门口放学时一度车水马龙,秩序混乱,学校1000多名小学生的出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工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确保学生出行便利,工地自费修建了一条小学生专用安全绿色通道,并选派职工担任志愿者疏导交通,另外还和交警部门、塘坑村村委协商,垫资拓宽了校门口路段,并安装了交通灯。工地的这些举措受到了交警部门、学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为工程建设赢得了周边居民的口碑。

  “我们现在和孩子们成了邻居,哪有不帮忙的道理?”尽管每天的施工任务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小潘和同事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做着志愿工作。在“阳光地铁、和谐共建”理念的感召下,广州地铁新线建设工地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活雷锋”,他们用实际行动,给周边单位和居民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

  参加街坊文艺汇演: 将工地文化融入社区

  每逢重大节日,黄埔区鱼珠街道的居民们都会举办文艺演出。不同于以往的演出,近两年的鱼珠文艺演出活动上出现了地铁建设者的身影,他们是来自十三号线鱼珠站工地的员工。他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让居民们了解到不一样的地铁建设者。

  “以前不知道他们的工作这么辛苦,工人们来广州修建地铁,过年过节都没法回家,真是不容易。”来参加“同赏中秋月,圆梦双地铁”晚会,看完反映工地生活的小品后,鱼木社区的张阿姨感叹。

  据介绍,由于工地距离居民区较近,工地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同周边的共建工作。开工不久,工地就和鱼珠街道办举行了社区共建座谈会,签订了《共建协议》,通过文艺演出、趣味活动等方式融入社区。每个重大的工程节点施工之前,工地都会走访可能会受影响的居民,和他们提前做好沟通;每逢重大的节日,工地会邀请居民代表座谈,或是登门拜访,送上节日的祝福。如今,上至80岁的孤寡老人,下至鱼木实验幼儿园的娃娃们,整个鱼珠街道的街坊都认识这群真诚的地铁建设者。

  地铁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共建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种态度,它反映的是广州地铁坚持文明、和谐地建设地铁的决心。每个工地在进场前,都要求主动与周边社区和居民反复沟通协商,取得支持;工程开工前,主动向周边居民介绍工法和建设情况,取得理解;施工过程中,经常听取居民诉求,改进管理。

  据了解,社区共建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广州地铁在建的100多个工点共举行了超过250场次的社区共建活动,结合工地周边环境,针对社区、医院、学校、工厂等,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完善的共建模式,从思想上解除市民对地铁施工的种种疑虑,让工地成为和谐建设地铁,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窗口。文/刘勇、鲁亢、刘昱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