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圣诞热情蔓延内地 折射变味“洋节”

2014年12月25日 20: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兰州12月25日电 (赵凌艺)25日的兰州街头弥漫着浓浓的“圣诞”节日气息,鳞次栉比的圣诞树和花卉展板挤满了大小街道。事实上,类似眼前“洋气”十足的“狂欢活动”早在24日午后就蔓延内地各大城市。然而,年轻人一味追捧“洋节”的背后,亦引来社会不少争议。

  24日夜晚,兰州基督教山字石教堂门前车水马龙,来往的都是聚会过后赶来感受“圣诞”气氛的年轻人。兰州大学学生王昕同样怀着凑热闹的心态参与其中,不过面对“晦涩难懂”的西方唱诗却听得一头雾水,最终提前悻悻离去。

  “以往只知道西方圣诞节类似于中国春节,如今在内地都成了年轻人聚会狂欢的理由。”对此经历略感失望的王昕说,现在过“洋节”的人多数都不了解这个节日的真正意义,圣诞节甚至成为了“血拼”购物、朋友聚会、示爱求婚等行为的“精致包装”。她称平安夜里就在兰州不长的街道上目睹了两场用“苹果”作为信物的公开求婚。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樊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宗教节日,在中国受到追捧有其商业化推动的因素,商家借机炒作是商业行为,而作为普通大众,不了解其背后文化意义而盲目跟风,只会让西方节日在中国“水土不服”。

  刚刚从美国回到兰州的杨乐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圣诞”元素在美国的街头远没有像内地兰州那样“灯红酒绿”,也并没有像内地年轻人那样互送“苹果”的过节方式,杨乐说,近几年圣诞节在内地变味了不少。

  25日一早,多地高校穿汉服抵制圣诞节的新闻就占领了各大网页头条,更有新闻曝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在平安夜,组织学生观看孔子等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教室门口有老师把守,并称谁过圣诞就给谁处分。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焦若水表示,在如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亚文化的相互交流带来的文化竞争是必然的,但文化间的竞争不应当有高低的评判。他说,对于没有带来伤害的文化元素,用激烈的抵制手段是不妥当的。

  焦若水认为,如今“洋节”受到内地青年人的热捧,是节日本身的适应社会能力的体现,面对中国传统节日受到“洋节”冲击的局面,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将传统节日的元素与现代社会进行结合,而不是一味拒绝外来节日。

  西北民族大学民俗学副教授满珂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内地看似被广泛追捧的西方节日,并非是从节日意义上被真正接受,在台湾,圣诞节也是被赋予非常宗教化的“耶诞节”名称,即使在西方国家已经世俗化了的圣诞节,在中国内地仍然是依靠商业化的运作才渐渐流行起来。

  满珂认为,非常有记忆点的诸如圣诞树平安果之类的节日“符号”,不应是“洋节”受欢迎的卖点,在中国传统节日里也有窗花、对联等民俗,内地青年身在其中而忽视了传统节日的趣味,仅仅在追捧时尚潮流,满珂认为,从文化的接受程度和文化基底来说,与西方宗教节日相比,发扬和传承传统节日更为现实。(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