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水进京:年增500多个昆明湖水量 供应15区县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2月28日 08:13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团城湖明渠旁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新华社发

昨天上午,明渠取水口正式开闸。京华时报记者范继文摄

昨天,郭公庄水厂工程师抽检水质。京华时报记者陶冉摄

  昨天上午10点30分,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末端北京团城湖明渠,随着闸门打开,清亮的江水奔涌而出,沿一段长885米的明渠,涌向颐和园团城湖。

  历经15天水程、1000多公里北上跋涉,汉江之水终于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端北京。这一天,正好是南水北调工程开工12周年。经50年研究论证,12年艰辛建设,昨天下午,经过水厂加工的南水版自来水陆续流入北京城区居民家中,北京,终于盼来了“南来之水”。

  □现场

  南水正式进京解缺水之愁

  昨天早上,距离颐和园不远的北京团城湖明渠广场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红彤彤的气球,但现场洋溢着对南水到京的兴奋。当天,“梦圆南水北调建设美丽北京”迎江水活动在这里举行。

  10点半左右,随着市长王安顺宣布“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北京市通水成功”,明渠取水口正式开闸。清澈的江水从闸口迫不及待地奔涌而出,冲破薄冰,一路倾泻,奔向远处的颐和园团城湖。在那里,它们将被分入市内各大水厂,再进入北京的千家万户。人们围聚在渠道两岸,争相观看、拍照,兴奋异常。

  从1952年提出“借水”设想,到62年后梦想成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砥砺奋进一甲子,江水北送、南北调配的调水梦终于变为现实。此后,北京民众将同南方共饮一江水。

  “南水北调工程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南水到达北京,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实现通水目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说。

  丰台区市民代表郑学峰说,“小时候北京的河里有很多水,但几十年过去,城市发展了,北京却缺水了。”“南水这么来之不易,我们除了要感谢库区和沿线居民的牺牲,更要格外珍惜每一滴水。”

  王安顺表示,要用心地管好、用好这宝贵的南来之水,让首都人民用上优质、安全、放心水,“我们将全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全社会珍惜、节约、用好每一滴水。我们将满怀感恩之情,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大力支持沿线省市共同发展,让这一泓清水真正成为促进地区发展的友谊之水,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

  十堰原水进京泡茶供品鉴

  昨天在活动现场,两个品水区格外受到欢迎。这是湖北省十堰市专门在此设置的,是将十堰原水经过装瓶,直接送到了北京通水活动的现场。

  来自十堰的这些原水被烧开后放进大水桶,泡茶供人品尝。

  “一想到以后在北京,就能也喝上这么优质的水,就打心眼儿里高兴,也对水源地、建设者们充满了感激”,活动现场,人们端着杯子,细细品味十堰水。

  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黄宏也端起南水北调进京江水冲泡的清茶品尝。此前,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等联合出品的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现实题材电影《天河》已经在京放映。

  老人为老上级见证胜利时刻

  活动现场,两位老人格外引人注意,在宣布通水成功后,他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记者了解到,他们均已退休,之前曾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在他们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南水北调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老人唐炳华为了见证这一时刻,早早从家赶到了活动现场。“我今年已经74岁了,我当年的领导如果仍然在世,也有90多岁,这项工作从他们那里就开始着手进行的”。老人深情地回忆,在老领导住院弥留之际,也曾握住他的手,表示对南水北调工程完成的期待,“如今,我帮他见证了这一刻,这是我们几代人努力的成果”。

  现场,老人还特别找到了来自湖北的媒体,向他们致谢。“我为南水北调工作了几十年,如今水到了北京,我就作为北京人谢谢你们!”

  □释疑

  来京南水供15区县为发展减压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介绍,江水进京后,一期工程年均将为北京送水10.5亿方,供给15个区县,供水范围将达6000平方公里,覆盖平原区90%区域。来水占城市生活、工业新水比例将达50%以上。

  这意味着,北京未来一年将增加500多个昆明湖的水量;全市人均水资源量可增加50多方。“这将有效缓解北京水资源压力,提高首都供水安全保障度。”孙国升说。

  近10年来,北京以年均21亿方的水资源量,维持着36亿方的用水需求,人均水资源仅100方左右,是全国人均的1/20,世界的1/80。

  北京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人口仅400万,如今已增至2100多万,仅居民用水就增长了9倍。

  由于严重超采地下水,与1998年相比,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2.8米,每年地下水下降近一米。

  “因为严重缺水,北京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大的危机,必须靠外援来支撑,而调水是唯一的选择。”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说。

  北京已制定用水计划,2014年底至2015年10月,计划调水8.18亿方,在通水首年即达到分配水量的77%。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