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借山而居”走红说明我们有点累

2015年01月06日 11:24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这两天,一篇名为《2014借山而居》的微信帖子被朋友圈不断刷屏。青年画家、诗人冬子就这样进入大众的视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他,在终南山花4000元租下一处废弃老宅,且使用权是20年。2014年春,冬子又花几千元将这处老宅改造成一个让万千城市人都艳羡的民居,就此过起了“借山而居”的生活。(详见本报今日AA4版报道)

  “借山而居”大概算得上2015年的微信第一热帖,很多人看后感叹: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在笔者看来,它之所以走红,主要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终南山”这一独有的符号使然。终南山应该是中国最有名的隐居之地,特别是在唐朝几乎成了一种风尚,无数文人雅士希望登此“终南捷径”。近年来,这一隐居之地以另一种方式红火起来。一些文艺青年跃跃欲试,就算不能真去隐居,也想“到此一游”,以显示自己不同流俗。

  其次,城市生活的高压下,人们渴望减压。现今社会,很多城里人有一个田园梦,希望能“诗意地栖居”。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以很强的压迫感,所以这些年来,“慢生活”“减压”等名词时常挂在人们的嘴边。可是,有谁真能慢下来、减下来呢?别的不说,光是高房价或者高房租,已经让年轻人感觉够受的了,何况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压力。渴望逃离城市的人并不少,虽然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根本离不开,但还是愿意留点念想,做个好梦。

  再者,低成本消除了人们对隐居的畏惧感。此前,标榜隐居的文章虽不少,但大多不接地气。有人赚了大把票子后,在郊区或山上买座别墅,就假装隐居。或者,一些人退休之后,找个地方种花种菜,也自称隐居。这些让城市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来电”。他们要么没那么多钱,要么没那么大年龄,总感觉自己根本没有隐居的条件和资格。而看看年轻的冬子,原来也不需要那么多钱,只要有勇气就够了。于是人人都借此寻到了安慰,认为自己或许哪天也可以如此,心理落差一消失,转发起来也就不可收拾。

  总起来看,“借山而居”这一话题的走红,正说明人们活得有点累。虽然对于冬子本人来说,其隐居与画家、诗人的身份相契合,也是一种积累和修炼,并非消极避世,但大多数人理解的却不是这样。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群体精神的体现。对于这一问题,最需要的还是个体来进行自我调节,根据理性来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和各企业单位也应该重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更为积极的文化氛围。毕竟,在困了累了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还需要多一点精神的雨露来滋养。王学义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