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30名科普志愿者进入广东丹霞山“找茬” 

2015年01月27日 18: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30名科普志愿者进入广东丹霞山“找茬” 
白天徒步登山考察 陈昉 摄
夜晚农家小院学习 陈昉 摄

  中新网韶关1月27日电 (记者 李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30名地质地貌科普志愿者,27日结束了为期一周的广东丹霞山科普实训各自返校。据丹霞山管委会介绍,这群志愿者在考察学习丹霞地貌知识之余,还提出不少建议,发现并指出了不少地质、植物、动物等名词标示错误,“他们不仅是来学习,也是来找茬的。”

  自22日开始,受丹霞山管委会邀请,这批由地球科学、地质地理、环境生物等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们组成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在丹霞山工作人员和当地志愿者的带领下,进入丹霞腹地,爬山涉水,实地了解学习丹霞地貌、地质科学;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的知识;丹霞文化和文物等。

  “雕鸮别名猫头鹰、草鸮也是属于猫头鹰科的夜行猛禽,而鹗是一种鹰,种属是不一样的,但丹霞山博物馆的鸟类标本,却将这两种鸟类标示为雕鹗、草鹗。”志愿者佘晖称,虽然大多数游人都分不清,但博物馆不应出现这样的错误。

  除了鸟类标示有错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生卢隆桥在考察锦石岩、一线天等景点时,发现地质年代标示错误,“景区的少数地质现象解释欠妥,比如一些应该标示为‘断层’的,标示牌却是‘节理’。”

  “这批志愿者极其认真,在学习之余,还不断发现我们的不足之处,并给予纠正。”负责带队的丹霞山科技管理科长陈昉对志愿者的认真十分赞赏,一周的时间内,30名志愿者居住在丹霞腹地的村民家中,白天进山考察,晚上回到驻地,切实了解丹霞山原住民的生活、生产状态,“条件蛮艰苦,但情绪很饱满。”

  据陈昉介绍,组织科普队伍走进丹霞山,旨在普及丹霞地貌相关知识,不断提升公众对地质公园的认知度,带动公众热爱自然、保护地球,传播生态文明与人类和谐发展的理念,“国土部科教司对我们的科普活动非常关注、支持,这样的科普考察,今后将向国内其他地质公园推广。”

  据悉,志愿者们返校后,将围绕地质公园、丹霞地貌等主题,向身边的同学、社团、家人分享丹霞山科普之旅,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把本次所学传授给大家。(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