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碗托”筑起泉州古厝墙 曾见证“海丝”繁荣

2015年04月13日 09: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泉州4月13日电 题:“碗托”筑成泉州古厝墙 曾见证“海丝”繁荣

  作者 廖静

  一个个千年古窑中残留的原窑“碗托”垒成墙基,与泉州古红砖厝相辉映,展现了闽南古厝独特的建筑风情;而这道独特的“风景线”正与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有一段不解之缘。

  位于福建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街道的“东山窑”,是一个宋元时期的瓷窑遗址。记者12日走访发现,在一幢古色古香的红砖厝前,一排排外表依旧看起来很牢固的古厝墙,墙根下露出瓷碗底模样的形状。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告诉记者,当时泉州城东一带有很多滩涂,可以顺水路直通海边,而远航到东南亚、南亚、中亚,甚至远达欧洲。而滩涂所在地这就是泉州著名瓷窑遗址,即东山窑遗址。

  “这些‘碗托’就是烧窑时用来托住烧制的碗、碟、盆等的物品。”他介绍说,兴建于南宋的东门窑分为南北二窑,主要器型有碗、盘、碟、罐、炉、瓶等。北窑产青瓷和青白瓷,而南窑则以青瓷为主。

  古厝的女主人林瑞琴介绍说,这幢房子建于清朝时期,如今已经住了好几代人,她结婚、生儿育女都在这里,古大厝最多住过一二十人。“这可是一幢充满人情味的老房子。”

  对此,附近居民也颇为感慨,“其实村里其他人家之前也有这种碗托建成的厝,不过后来在建新厝时,把旧厝拆掉了,再建时碗托也被当垃圾倒掉了。如今,这种有故事的房子已经不多了。”

  “而我们舍不得拆掉,因为住了一代代人,有感情,不想拆,只是6年前在旁边又建了新房。”林瑞琴介绍,他们20年前从旧厝搬出来后,有一段时间在里面养了鸡鸭,现在改为出租,她期待可以更好保护古厝。

  十多年前,泉州民间画师张和平曾在这一带采风作画,无意间看到一幢三面墙均由烧窑的“碗托”筑成的房子。他告诉记者,如今这一带已经只剩下一面墙了。

  这些‘碗托’是用来托住瓷土的,它们能耐得住高温。”张和平说,“碗托”质地非常坚硬。“先人很可能就是看中这一点用于建造房屋。”也因此,这幢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房子,比其他泥土、红砖筑成的房子更为牢固。

  “每个‘碗托’的直径约有10厘米,近200个‘碗托’就能筑成半堵墙”。张和平说,“碗托”筑成的房子,它反映了早年村民的建筑智慧,也从侧面反映了泉州东门窑历经的兴衰,而这些正是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宝贵遗存。

  近年来,包括陈建中在内的考古学者也多次前往东门窑进行调查。陈建中介绍,东门窑曾是泉州烧造外销瓷的重要窑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的青釉刻花夔龙双环耳瓶都是该窑的代表作品。

  早在2008年,中国古陶瓷学会研究人员到泉州考察“海上丝绸之路”窑址时,在东门窑窑址发现大量宋代瓷器,其中有暗刻画花大碗等罕见品种。陈建中介绍,这些瓷器与2007年时发掘的“南海一号”沉船上的瓷器相吻合。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陈建中感慨,这些碗托也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如今筑成房子保留下来,算是封存了一段历史。(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