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排队等肾源妈妈等不及 6成以上移植由母亲捐献

2015年04月13日 15:11 来源:合肥日报  参与互动()
排队等肾源妈妈等不及6成以上移植由母亲捐献
蔺大为和家人的合影

  在茫然等待肾源的日子,尿毒症患者赵霁(化名)甚至会有些幻觉,每次听到救护车呜啦呜啦的声音,就觉得是不是有肾源送过来了?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大的失望甚至绝望。

  “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等来,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我就等不来了。”赵霁沉默了。

  安医大一附院日前举行了肾移植病友会。来自全省各地的多名肾移植患者及为其捐肾的亲人欢聚一堂,相互交流着捐肾经历。他们当中有年迈多病的父母为儿女捐肾的,有姐弟、姐妹之间互相捐肾的。会上,记者还获悉,近年来我国尿毒症发病率已高达万分之一, 肾源紧缺,等待一个肾源可能需要三五年时间。

  -故事

  少一个肾照样活得精彩

  面色红润、声音洪亮,今年31岁的蔺大为已经做肾移植手术8年了。在这八年里,他恋爱了,结婚了,还有了一个7岁的儿子。“感谢我的母亲,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昨天上午,蔺大为告诉记者。

  蔺大为的家在肥西县紫蓬镇罗坝村蔺大郢,11岁那年,他就患上了肾小球性肾病综合征,12年来,土里刨食的父母拼命劳作为儿子挣钱治病,父母带着他跑遍了合肥大大小小的医院。然而幸运之神没有光顾这个家庭,2007年5月份,蔺大为的病情恶化为尿毒症晚期。

  要不换肾、要不等死。蔺大为不知道:爸爸妈妈想为儿子根治肾病。爸爸蔺荣记经常和妈妈张秀平争执——他俩都想把自己的肾移植给儿子。几经较量,两人同儿子一起到医院配型,最终的结果是爸爸“失败”了,母亲配型最合适。蔺荣记倾其所有送母子来到安医附院。

  2007年12月17日上午8时20分许,阳光明媚。张秀平拉起儿子的手,拥抱了一下,默默走向医生推来的担架。蔺大为72岁的爷爷带着亲戚凌晨5时就步行十几里到紫蓬镇赶车,一路颠簸终于赶在张秀平母子俩进手术室之前,见到了母子俩。泌尿科走廊上的病人全都站住,含泪目送医生推着母子走向电梯。“妈妈给我的肾一定能存活。”蔺大为告诉记者,“病好后我就去打工,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

  约5个小时后,母亲张秀平先被推出手术室,蔺荣记和亲人奔过去,他再也控制不住了,放声痛哭。又过了约1个小时,蔺大为被从手术室转入监护病房。医生告诉家人,手术非常成功。

  “手术后半年我就出去上班了,除了按时吃药,定期复查,饮食上注意,我感觉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母亲的身体现在也很好。” 蔺大为告诉记者,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幸福。

  22岁女大学生开始新的人生

  22岁,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准备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小樱(化名)却被病魔击倒。2013年7月,小樱刚刚大学毕业,去北京做近视手术时被意外查出肾衰竭。

  “平时一点征兆都没有,怎么突然得了肾衰竭,我们一家人都不相信。”小樱的父母从老家无为赶到北京,带她去了几家知名医院,得到的诊断是一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小樱的母亲当时一下子“瘫”了。

  “刚开始知道她得这种病的时候,我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说起女儿的病情,小樱的母亲又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对我们家里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谁也没有想到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当时我妈就一直哭,我爸爸也变得很沉默,常常一个人躲起来默默地抽烟,当时感觉整个家陷入了绝望。”小樱告诉记者。

  “在我得知孩子得病的第二天,我就决定把我的肾捐给她,但我去医院咨询了医生,我们一家三口的血型都不同,没办法移植。小樱也没有兄弟姐妹。”小樱母亲说,亲属间移植这条路走不通了,只能靠外界捐助。

  北京、郑州、广州、合肥……小樱母亲在全国多地登记了小樱的信息,盼望着有一天奇迹会出现。过了半年左右,好消息传来,小樱等到了合适的肾源。

  去年11月9日,在安医大一附院,小樱进行了肾移植手术。“现在身体正在慢慢恢复,再休息一段时间,我也准备先找个轻松点的工作,开始我新的人生。”

  生命在母爱的天空下延续

  2013年农历11月25日,是陶良超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母亲一个健康的肾脏放入陶良超体内,赋予儿子第二次生命。

  陶良超今年31岁,2012年下半年的一天,他突然感觉腿抽筋、恶心,就去医院检查。经医院诊断为尿毒症。主治医生表示,日常的透析只能缓解病症,要彻底治疗还需要进行肾移植手术。

  做肾移植手术,除去大笔的手术费用,最主要的还是要有合适的肾源。在得知肾源需要等待很长时间,而且还要花费十几万元后,陶良超的母亲决定将自己的肾移植给儿子。“我都50多岁的人了,可是孩子还年轻,还没活够,我想让儿子能够看着他的孩子长大成人。”提到儿子的病情,陶良超的母亲几度哽咽。

  “小超的弟弟还小,捐肾怕对他以后有影响,孩子他爸是一家的顶梁柱也不能倒下,所以当时我就决定自己捐肾。” 陶良超的母亲说,小超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我当时就只想到,不管咋样,就算搭上我的命,都要救儿子,就算穷点,日子过得难些,只要孩子们都健健康康,我就满足了。”

  对于母亲为自己移植肾的事,小超觉得很内疚,“母亲生了我、养了我,这一次我患病,没想到母亲还要将自己的肾移植给我。我现在身体已经好了,正在工作赚钱,孝顺母亲,照顾好这个家”。

  -数据

  排队等肾源,平均需要三五年

  “在我们这里登记等肾源的有300多个患者。”安医大一附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廖贵益说,其中很多是等了多年,亲属配型也没有成功的。有些患者只能在等待中离开。在省城具有移植资质的医院,都有很多登记在册的等待移植的患者。排队等待肾源,平均需要三五年。

  但由于供体难求,今年到目前为止,医院共做了十几例肾移植术,全年大约能做近50例。而这其中大部分肾源来自亲属提供。廖贵益遗憾地说,每年都会有病人等不到供体做手术就死亡了,其中有的只有二三十岁,十分可惜。

  廖贵益介绍,在等不及的情况下,活体肾移植可缩短患者等待移植的时间,降低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可能性和因此较少服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更低的毒副作用等,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已成为尿毒症患者进行家庭自救的一个选择。

  6成以上移植的肾是母亲捐献

  廖贵益介绍,该科室每周都会进行一例肾移植手术,“现在想做移植的患者非常多,不过资源有限,每周只安排一场肾移植手术。”这其中超过80%的肾源来自“亲属活体器官”,“而在这些亲属活体器官中,又有超过70%的是父母捐献给子女。”

  “尤其是母亲捐献的更多,能占到六成以上。” 廖贵益介绍。“这一是说明母爱的伟大,再就是其中也可能有些现实原因。”专家分析说,很多肾移植患者来自农村家庭或者经济状况比较差,“男人是主要劳动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捐的更多。”

  亲体肾移植成功率最大

  安医大一附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廖贵益介绍,肾移植是目前肾脏替代治疗法中疗效最佳的一种,移植肾具备正常肾脏的全部功能,可以完全替代原来的肾进行各项生理活动。

  一般肾移植的供体来源有两种:配型相符的近亲属,他人捐肾。由于捐肾的供体相对短缺,当今最普遍的是采用亲属间活体移植。

  廖贵益说,在肾移植的供体之间,以近亲供肾成功率最大:一是近亲属配型相近。父母和子女之间有50%的基因相近,兄弟姐妹组织配型相同的几率达25%。二是亲体肾移植受体在手术后排斥机会相对较少,身体免疫系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的肾脏。而从病理学上看,一个肾脏完全可以进行有效的生理活动,移植不会造成肾功能的损坏。为此他呼吁,社会应大力提倡亲体之间捐肾。

  -提醒

  慢性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廖贵益告诉记者,提及慢性肾病多数人想到的多是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等,但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太过狭义,钟伟强说,慢性肾脏疾病的真正概念是:无论是验尿、验血、做B超、CT、测量肾脏肾小球滤过率<60%,上述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只要是出现异常、时间超过3个月,都叫“慢性肾病”。一旦延误了诊治,患者最后只能依靠透析治疗来延续生命。

  廖贵益介绍,据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也就是说,每10人中超过1人患慢性肾病。而近年来,慢性肾病的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

  早期或无症状宜每年体检

  廖贵益介绍,慢性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眼睑小腿水肿、血尿、尿液颜色加深、尿中泡沫增多、高血压、夜间小便次数增多、夜间双腿抽筋等,这些是早期的表现;中晚期的一些常见表现有:高血压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贫血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胸闷,有的病重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昏迷才被发现。“但有很多人并不一定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很多人早期是无症状的,而中晚期表现出现后就已错过了可以逆转的治疗阶段。因此,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肾病十分必要。”

  “正常人最好每年定期做一次尿常规检查,有必要的话做B超及肾功能检查;而有糖尿病的患者,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微量白蛋白,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廖贵益说。(张薇 本报记者 付艳/文 郑成功/图)

【编辑:查云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