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杭州“破题”中国老小区治理顽疾:打通生命通道

2015年05月05日 20: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杭州5月5日电 (见习记者 胡佳棋)“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都进不来。”5月5日,在浙江某大城市一个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小区门前,看着消防通道停满私家车的情境,市民邱先生向记者吐露了他的担忧。这只是中国大城市老小区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基于步行和自行车时代建设的居住小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加上缺乏物业的有效管理,乱停车现象引发生命通道受阻的情况,在中国各大城市屡见不鲜。

  据了解,作为超大城市的北京,约有1500多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老旧小区,占该市小区半壁江山。在这些地方,经常上演“抢车位大战”,究其根源在于小区停车位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仅今年4月,广东湛江、贵州贵阳、新疆乌鲁木齐等地相继有媒体报道老旧小区停车难。据报道,在辽宁沈阳大东区永丰社区,450辆机动车抢150个车位,平均每三辆车共有一个停车位。

  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系主任范柏乃看来,老小区停车难,阻碍“生命”通道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

  在这背后,是困扰老旧小区深层次的环境综合治理问题。

  老居住小区停车难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浙江省会杭州。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已经开始作出了尝试,并且在部分老小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3年,杭州大关小区率先提出以交通治理带动环境综合治理,确保生命通道的畅通,摸索出一条缓解老居住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大关模式”。

  2014年,浙江省11个地市共85个老居住小区先后进行综合治理,江苏、山西等纷纷前来学习借鉴。

  同年12月,国家住建部专家深入杭州实地考察,充分认可治理理念和治理成效,并在《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规划与管理的通知》中,将老旧小区综合治理的“杭州模式”作为示范工程向全国推广。

  创新模式破解老小区停车难打通生命通道

  大关街道是杭州市城北规模最大的老旧小区集中区域,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辖区内有3所中学、4所小学、6所幼儿园、1所大学,三个专业市场和夜市,人流量大、车流量大。老旧小区建设标准低、设施落后、停车配建缺乏,加之社区管理薄弱,社会管理热点难点日益突出。

  由于停车位紧张,居民时常将车停在道路旁,又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疏导,违规停车成了小区里的“家常便饭”,极易引发道路拥堵、消防通道拥堵。发生火灾等意外情况时,消防车在小区周边“寸步难行”的状况时有发生。

  如何破解老居住小区停车难,成为了困扰城市管理者的一大难题。大关小区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摸索出一条缓解停车难的解决方案。

  大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顾建强向记者介绍,大关街道下辖四个社区,分南北两苑。“大封闭、微循环、增车位、拼车行、强管理”,以交通综合治理带动环境综合治理的模式,已经在北苑两个社区进行。

  所谓“大封闭”,总结起来就是:撤销部分原有的小区门卫,将小区门卫外移至街巷出入口,实行大封闭管理。同时,还增设10个交通治安岗亭,设置门禁道闸,机动车刷卡进出。由片长来负责这一区域交通的协调管理。

  与“大封闭”相对应的“微循环”,则是实施街巷单行通行,形成区域微循环。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限制单向通行,没有往来避让的顾虑,即使道路并不宽广,行车也畅通无阻。

  “增车位”即通过实施支小路整治、局部拓宽支小路及沿线机动车停车泊位挖潜等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停车位。

  此外,大关小区的零星闲置用地也被充分利用起来。顾建强告诉记者,“如果居民晚上回来找不到车位,我们单位大院晚上也是可以停车的。”

  与周边单位实施错时停车,将闲置的空间资源有效利用,无形中又增加了停车位的数量。

  据了解,2014年初,大关小区北苑新增加车位191个,通过拓宽道路、支路和小路的修整以及闲置空地的开拓等方式规范车位350余个。

  经过改造,停车位不仅增加了,更是确保了街巷有3.5米以上的消防和救护通道,保障了紧急情况下居民生命通道的畅通。

  这种老居住小区的新型停车模式,被称为“大关模式”。

  2014年5月,杭州市长张鸿铭到大关小区调研,要求推广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大关模式”,缓解小区停车难、行路难。目前,杭州市政府已出台《老居住小区交通治理指导意见》。

  杭州市治堵办在“大关模式”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流程,去年针对2005年以前建成的、有多个居住组团组成的、在非出让地块上建设的居住区或小区施行综合治理。

  据杭州市治堵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去年杭州有11个小区实施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11个试点项目共新增停车位3465个,涉及4.9万户、14.7万人。

  据杭州市治堵办负责人蒋征波介绍“通过治理建立了以属地街道为核心,城管、交警、治安共同协作联合管理的老居住小区共治体系,消除了管理盲区,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此外,通过综合整治,完善社区公共交通,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进社区共新增公共自行车点20个、监控点600余个。

  范柏乃认为,这种模式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在发挥良好效果的情况下,值得向全国推广。

  管理尚属短板需规范提高

  记者在大关街道辖区内的一所学校看到,放学高峰时段,路口仅一名协警疏导交通,总体交通状况平稳,没有出现拥堵现象。

  校门口杂货店老板告诉记者,整治以后行车秩序规范了许多。

  在杭州某小区做了近六年保安的徐师傅告诉记者,平时保安们可以维护停车秩序,可是到了晚上,管理人员不足,保安又没有权利对违规车辆进行管理,有时强制让居民规范停车,甚至还会引发矛盾。

  徐师傅表示,社区没有形成一个成文的规范,在工作中出现复杂的情况自己也很难处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小区虽然安装了泊位诱导系统,但并不能以此控制车辆的停放,违规停车的现象依然存在。

  记者看到,某小区内的健身小广场存在违规停车现象。而记者三次进入该小区,发现三天中,这一辆车一直停在小区绿化带上,路边的草坪上车轮痕迹也随处可见。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伟强认为,政策发挥良好的作用就是要发挥管理的作用,管理方式和水平需要非常的细化,管理者的水平也需要提高。

  吴伟强表示,“管理水平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实行细化的管理要么增加大量的人力,要么实行智能化的管理。但从成本角度是难以实现的。”

  “这样的一种措施需要配备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目前管理手段、措施和意识都跟不上,需要解决停车区域的内部交通组织问题。”赵炜华指出。

  “需要规范的、科学的管理,和相应预案的考虑,市民停车是要交费用的,出现了其他情况怎么办,对车辆的停车管理要有相应管理的办法,交费之后该怎么使用。道路属于公共资源,收费的使用情况也需要一个规范的管理。”杨建华说。

  专家建议建造立体停车位

  顾建强介绍,目前,北苑共有车位近2000个,登记在册的车辆却已达到2500辆左右。

  据了解,截至去年5月,杭州市老城区的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19万辆,家庭基本上每2个人就有1辆机动车。

  车位本身紧缺和迅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成为了停车难一时难以化解的矛盾。

  “通过减少绿化面积,停车难问题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吴伟强表示,“老小区停车位缺口还是很大的,而且这个缺口只会越来越大。”

  对此,蒋征波也透露出几分担忧。他表示,老小区交通治理项目只能缓解,但无法彻底解决日益增长的老小区停车需求。由于老小区先天的不足,“综合治理也只能基本平衡目前的停车需求,但日后不断增加的机动车,将对老小区交通治理项目带来极大的考验。”

  而且,并非所有老小区都适用这个办法。平面化的停车方案,已经将小区内可停车的潜力挖掘到最大,可依然难以满足停车的需求。

  “我们现在所能够开发的东西无非就是空间和时间,老旧小区最大的问题就是空间有限。”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赵炜华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此,吴伟强建议,修建立体停车库和停车位。“如果用立体化的方式,可以占用更少的绿地和人行道,面积折算立体化以后铺开来可能有1000个平方。如果用十层楼可能只用100个平方,可以更好的节约利用资源、利用土地。”

  杨建华也认为,“立体式的停车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在城市,寸土寸金,平面化的停车满足不了增长的需求,‘上天入地’,立体停车位和地下停车库,有条件的话应该尽早行动。”

  赵炜华指出,“我们平常喜欢建一个很大的停车楼,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到达停车位,停车要爬五层、十层楼,这样的停车楼实际使用效率不高,可以考虑将立体的模式再拆分开。”

  “老旧小区最大的问题就是空间少,就只能往纵向高度去寻找空间,让空间流转循环起来”,赵炜华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他说,“可以采取几家几户联动的母子车位,一个车位通过立体停车,可以解决几个家庭的停车问题,像小型车SMART,两个车占一个车位都是可以的。”

  此外,吴伟强建议,中国的大城市要解决老小区停车难问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细致的规划和设置,采用全世界都行之有效的方式,缓解停车难。

  杨建华对中新网记者表示,缓解老小区停车难任重道远,一方面要有效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减少到最低点。(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