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岸新媒体发展论坛: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何去何从

2015年05月22日 13: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两岸新媒体发展论坛: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何去何从
两岸新媒体发展论坛暨“两美温州”采风活动 李晨韵 摄
两岸新媒体发展论坛暨“两美温州”采风活动 李晨韵 摄
两岸新媒体发展论坛暨“两美温州”采风活动 李晨韵 摄
两岸新媒体发展论坛暨“两美温州”采风活动 李晨韵 摄

  中新网温州5月22日电(见习记者 奚金燕 李佳赟)对一个热点事件,记者辛苦调查数天乃至数周后写出一篇深度报道,却发现曾经人见人爱的关于此事件的新闻可能已经变得没人搭理……新媒体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碎片化的阅读需求成了主流,长篇累牍的深度报道正在遭遇着尴尬的现实。

  如是境况下,深度报道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在两岸新媒体发展论坛暨“两美温州”采风活动期间,不少资深媒体人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深度报道依旧是其必须掌握的一张王牌,只是在媒介融合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为过去式,优质内容也必须拥抱新的传播形态。

  全民阅读碎片化 长篇深度报道遇冷

  假如有40分钟的空闲时间,你是愿意去看一篇数千字的时政解读,还是会刷会儿微博、微信。事实证明,更多人选择了后者。

  网络时代呼啸来临,新媒体以碎片化信息填充人们的碎片化时间,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时下,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养成就使得人们很难再静下心来读长篇的新闻,更多地习惯刷微信、微博,甚至很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只是朋友圈,

  如是境况下,曾经让纸媒引以为傲的、动辄数千上万字的“深度报道”是否还有存在的空间?

  浙江日报社副社长蒋国兴认为,在新媒体时代,针对不同介质的媒体受众,新闻媒体必须要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比如手机用户,偏爱碎片化、随时性的阅读,因此长篇累牍的深度文章,用户的阅读体验一定会下降。

  不过蒋国兴认为,传统媒体融合之路并非一定要抛弃深度报道,两者并不矛盾,相反,在新媒体资源泛滥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必须要坚持新闻的原创特征,并且还要强化,坚守互联网阵地的新闻原创力和公信力。

  蒋国兴举例道,原来政府的工作报告,报纸将会花大半个版面原文刊发,但在新媒体平台上,一定要将核心内容提取出来,做可视化的表述处理,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就对新闻采编平台及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必须要跟着用户的需求去发展。”

  事实上,面对着强势突进的新媒体,在寻找突围之路时,不少纸媒提出要通过做强深度报道提升影响力。

  此前颇受关注的新媒体“澎湃新闻”,其本质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产物,定位于“时政和思想”。对于澎湃的上线,不少人持观望状态:全民碎片化阅读时代,如此大手笔打造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媒体,值得吗?

  对此,澎湃总监孙翔表示,前段时间澎湃做了关于温州模式三十年的系列稿件,都是长篇幅的深度报道却获得了大量转发,单是一篇稿件就在朋友圈拥有三十多万的点击阅读量,这足以说明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孙翔认为,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人们会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但在新媒体携带纷杂信息而来“速食品流行”时代,仍需要有一部分人坚守在新闻的阵地上,以深度优质的内容为盾牌,高擎新闻理想的大旗。

  深度报道依旧有需求 三到五年内将发力

  不可否认的是,传播媒介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影响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也逐渐改变着媒体对于社会的解读方式,碎片化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反而成了主流。如今不少纸媒正以“深度报道”突围,习惯碎片化阅读的民众对此又是否买账呢?

  “需要再等个三到五年,或许更短的时间。”在台湾东森新闻云董事长李传伟看来,时下新媒体的受众群体如今仍然以年轻人为主,新闻也更多地呈现出了年轻化的特点,放眼望去都是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然而随着趋势的发展,未来45岁以上的群体将会成为一股新兴力量,而他们的关注点将更多地在深度报道上。

  李传伟认为,发展到新媒体时代,新闻已经由单向变成了双向互动,“现在已经很少人直接从网站首页看新闻了,他们更多会在脸书、微信、微博上获取,如微信朋友圈互相的分享推荐,因此社群可以说是新闻传动的引擎。”

  据了解,东森新闻云成立2011年,虽然年轻,但每日网站的点击量已经突破了一千万,目前的主要用户群体在35岁以下。

  李传伟表示,年轻人乐于分享,因此他们在社群传播中担任了主力军,但网络不仅是年轻人的世界,它不分男女老少。因此他认为,三到五年内,这种趋势将会向更高的年龄层铺开,如45岁以上的用户,这将是一个潜在的市场,而这类群体最关注的就是深度新闻,“就像以前智能手机还是新鲜事物,现在基本上人手一台,包括中老年人,可预测的是,未来年纪大的人也会参与到新闻的互动传播之中。”

  因此李传伟认为,新媒体除了求快,掌握“新、小、奇”的精髓外,也要加强品牌新闻,深耕深度报道,“如我们现在已经开辟了名家专栏,请意见领袖来写评论稿,虽然刚开始的效益和点阅率不高,可能只有几百人在关注,但我相信慢慢会有越来越多的关注度,这需要一个过程。”(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