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金华解困“垃圾围城” 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减七成

2015年06月11日 14: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金华6月11日电(记者 李婷婷)人人制造垃圾,人人讨厌垃圾。或回收,或填埋,或焚烧,或堆肥……然而没有选择的是,日益增长的垃圾产生量与现实的处理能力之间始终存在缺口。垃圾时时刻刻产生,若“处理”跑不赢“产生”的速度,就会“兵临城下”;若处理质量低于科学标准和公众预期,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甚至伤了民心。

  在“垃圾围城”的现实压力下,让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的推广变得越来越迫切。在城市推行多年仍有诸多困难的垃圾分类,能否在乡村率先实现?从2014年5月起,浙江省金华市在乡镇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一年来,垃圾分类已在该市99个乡镇、1819个行政村推开,农村垃圾同比减少约七成。

  实践证明,金东区垃圾“二次分类”的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探索创新,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管理者的诚意和智慧。

  垃圾“兵临城下”农村开展二次分类

  每天清晨,70岁的村民宋彩花都会把家里的垃圾倒入门外的垃圾桶。垃圾桶里面套装着两个小桶,剩菜剩饭、菜叶果皮、食物残渣碎末等倒入标有“可堆肥垃圾”的桶里,塑料、玻璃、金属等被扔进了“其它垃圾”的桶里。

  以前,这些垃圾被一股脑儿扔到河里,“水一冲就冲走了”;现在,他们将菜叶、废纸、农药瓶这些垃圾分好类,投进专门的垃圾池或是填埋坑,“小娃娃都晓得这样扔垃圾了”。

  “一场大雨、一河垃圾”。金华地处浙中,与许多农村一样,千百年来,大多数村民养成了垃圾随地乱扔、乱倒的陋习。在去年消灭垃圾河的大会战中,金华市清理出的河道垃圾达50多万吨。

  金华市委副书记陶诚华说,这些垃圾不仅严重影响着农村的人居环境,也让垃圾填埋场不堪重负。

  目前,金华市本级每天产生生活垃圾900吨,且数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按照该市十八里垃圾填埋场的库容静态推算,还有5.8年时间将全部饱和。

  生活垃圾与日俱增,它们该往哪里去?

  “在现有条件下,在市区范围内新建一个垃圾填埋场选址上很难。”陶诚华说,新建垃圾焚烧厂,会有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更令人头痛的是,金华这样一个地处盆地的城市,垃圾焚烧肯定不是最佳选择。

  近年来,金华市对农村垃圾实行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模式,金华市本级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有近六成来自农村。

  能不能在农村推行分类减量垃圾?金华市委农办副主任邵旭东说,农村生活垃圾中,可腐烂垃圾比例相对较高,同时农村有垃圾堆肥的传统,可以让垃圾就地堆肥、就近还田。在当地分类就可节省大量运输、处理费用,综合效益明显。

  为此,2014年5月,金华市下决心以农村为突破口,选了竹马乡、洋埠镇、澧浦镇三个乡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试点。“之所以选择农村试点,是因为农村有垃圾堆肥的传统,既可以让垃圾就地堆肥、就近还田,还可以节省大量运输、处理费用,综合效益比城市更明显。”陶诚华说。

  截至目前,金华市垃圾分类的试点从最初的3个乡镇扩展到99个乡镇,实行垃圾分类的村庄遍布各县(市、区)1819个行政村,涉及人口上百万,半数农村人口参与其中。

  走在村落间不见半点垃圾

  行走在金东区的各个村落间,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干净、整洁!村里的公共区域不见一星半点垃圾,房前屋后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这里白墙黛瓦的传统民居、整洁的乡村小径让人感觉清爽,印象深刻。

  然而不久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头有个垃圾场,所有垃圾,干的、湿的,都往里头扔。”后余村清洁员张小凤当时的工作是把这些“大杂烩”垃圾打包运送到镇上,再由镇上运到县里的垃圾处理站。“垃圾一来,我们处理站就麻烦了,汤汤水水、有毒的有害的都有,是该填埋,还是该焚烧?”后余村村书记余进飞也很头疼。这是当地第一次改革农村垃圾管理制度,纠正居民以前在竹林、河道乱扔垃圾的习惯,不过,垃圾分类不清、乱扔垃圾的现象无法根本避免。

  因此,金东区在实施垃圾分类时采用了“二分法”,即分为可堆肥和不可堆肥垃圾两种,可腐烂的就地堆肥,用于还田增肥和制作环保酵素;不可腐烂的集中外运。

  “和农民讲垃圾分类,要用农民的话。”陶诚华说。不少人觉得垃圾分类好是好,可怎么分类是门技术活,担心在农村推广不了。如果光是讲可回收、不可回收,农民不一定马上能搞懂。金华市按照“会烂”“不会烂”这“两分法”,易于记忆、便于操作,农民很容易接受。

  此外,经过农户一次分拣的垃圾,村里的保洁员还要二次分拣、分类处理。占农村生活垃圾总量七成、“会烂”的有机垃圾就地堆肥,用于还田增肥或制作环保酵素;可回收垃圾由废品收购站有偿回收;有害垃圾每村设统一回收点;其他垃圾则集中外运,统一填埋或焚烧。

  岭下镇柿树塘村的保洁员陈桂仙,每天都拿着铁夹挨家挨户跑一遍,确保垃圾正确分拣。她还常常给村民示范操作,顺便讲讲垃圾分类常识。“垃圾清运分拣得怎么样,村里还设了笑脸墙、榜,做得好的用笑脸、红旗标出来,不好的要上促进榜。”陈桂仙说,村前村后大家互相都熟悉,谁家上了“促进榜”都脸红,下次就会努力改进。

  婺城区竹马乡向家源村是垃圾分类的先进村,金华热线村里垃圾分类减量可达90%。村党支部姜宝钗觉得,垃圾分类的做法要服农村水土,只要宣传到位了,激励措施完善了,农村垃圾分类不仅能做,而且能做成。

  “在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过程中,终端的建设也非常重要。”据金东区农办工作人员王瑞良介绍,金东以就近、节俭的原则,采取“1+X”模式配套建设封闭式太阳能垃圾减量处理房,即以服务人数计算,500人以下村庄,按“1+2”建设(1代表不可腐烂垃圾房数,2代表沤肥房数),500至1000人按“1+3”建设,1000人以上则按“1+4”建设,鼓励“多村联建”、“村企联建”、“村校联建”,提高设施利用率。

  以200户、500人口的村庄为例,可以采用“1+2”模式,各项配套设施投入大约在10万元左右,每年需支付分拣员(包括清运工作)工资3万元左右。与其他地方采用机械处理一次性少则三五十万元、多则八十多万元的投入相比,成本要低很多。

  截至目前,金东区投入5000多万元,442个村共建成太阳能垃圾沤肥房305座,购置垃圾分类车1000多辆,垃圾箱12万多只,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村里垃圾减量60%以上

  在金东区塘雅镇,有一座8个村联建、采用太阳能技术的新型堆肥房。这个堆肥房每天能处理3吨以上垃圾,多村联建,节约了30%的建设资金和70%的土地资源。

  以往靠太阳能堆肥虽然运行成本低,但出肥过程慢、会产生臭气。金华市采用的是浙江大学新研发的太阳能好氧堆肥加微生物辅助技术,垃圾堆肥的时间从6个月缩短到2个月,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一吨垃圾,经堆肥房处理后,剩下0.2吨至0.3吨高效有机肥。这种有机肥的氮磷钾含量都很高,特别受种植果树、苗木等的专业合作社欢迎,可以减少化肥过度使用带来的土地板结,提升土地肥力。

  金东区委书记郑余良介绍说,该区已为442个村配备了305座太阳能垃圾减量处理房。原来大部分村庄垃圾外运得每天一次,现在延长为半个月或一个月一次。“垃圾分类开展得好的村可实现垃圾减量70%,一般都能达到减量60%以上。”

  “经济账可以算出来,而生态收益账则无法用金钱衡量。”金东区委副书记陈峰齐认为,农村垃圾分类的好处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据测算,金华市农村全面推开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后,每年可减少约七成的垃圾清运、处理费用4100万元左右,还可以产出有机肥2.5万吨,节约化肥购买费3000万元,市区垃圾填埋场的使用时限也能相应延长5年左右。

  据了解,目前金华对垃圾分类的财政投入主要包括太阳能垃圾堆肥房、分类垃圾桶、垃圾车等设施和保洁员工资、堆肥房设施维护等后续管理费用。

  建造一个太阳能垃圾堆肥房12万至15万元,由市、区两级财政一次性补助每个村10万元;保洁员工资及设施维护等后续管理费用,市、区财政则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同时向村民收取每人每年12元至30元不等的垃圾处理费。

  对此,陶诚华认为,投入并不算多,“财政增加的开支,差不多就是垃圾转运节约的。”

  “按照计划,到2015年底,垃圾分类处理金华全市乡镇覆盖率达到70%以上,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其中市区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到2016年底,全市实现全覆盖。”陶诚华介绍道。

  垃圾分类减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健全长效机制非常重要。在金东农村的显眼位置,都张贴有一张“荣辱榜”,督查人员每周对各村各户进行两次明查、一次暗访。村民家门前的“三包”区域,卫生情况特别脏乱的,督查小组将会用相机拍下,每周五张贴到“荣辱榜”上。做得好的农户,也会以照片的形式,张贴在“村民荣辱榜”上予以公告表扬,镇里还给予毛巾、肥皂等生活保洁用品的奖励。

  金东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垃圾分类涉及每个农户,农村是熟人社会,况且基层组织健全,村民自治作用能得到有效发挥,而这也是垃圾分类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重要原因。(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