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八成以上电视剧投资打水漂 影视公司欲上市圈钱

2012年02月07日 14:10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2月1日,拟创业板上市的华录百纳(300291.SZ)已经开始招股,另一家影视制作公司海润影视(01279.HK)也计划于2月14日在香港挂牌,两家都是内地电视剧制作龙头企业,分别计划融资6.31亿元、15.6亿港元。除了已经上市的华谊兄弟、华策影视等,慈文影视、小马奔腾、金英马等影视制作企业都在为上市而努力,电视剧产业资本活跃程度空前高涨,这与国内近80%的电视剧亏损或者不盈利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大量资本进入影视圈豪赌

  投资5000万的《孙子大传》过了三年仍未进入电视台播放、《后宫甄嬛传》至今尚未能进入卫视播放渠道,还有很多电视剧根本就没能获得播放许可证,大量电视剧亏损,有的公司甚至因为一部剧亏损被拖垮。既然这么多电视剧不赚钱,为何还要生产?

  艺恩咨询一位业务经理告诉记者,首先,电视剧行业不差钱。随着房地产不景气、股市低迷等因素影响,大量资本进入影视投资,尽管相当一部分是盲目投资,但是给电视剧制作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其次,赌运气,尽管大量电视剧不赚钱,但还是有一部分电视剧能够卖出每部上亿元的天价,这也让一些投资者心怀侥幸,继续投资电视剧制作。如《我的团长我的团》曾经创造了联合购买单集超百万元的纪录,逾4000万元的首播价格已经被视为天价。而今,不少电视剧单集甚至达到200万。演员片酬也直线上涨。最后,网络视频市场增长迅速带来希望,目前我国网民超过3亿,网络版权价格也空前上升,2005年至今已经翻了十番,一些网络版权价格已经接近卫视购买价格。

  不过,最主要还是大量资本的进入。首都广播制作业协会会长尤小刚用“虚火”来形容电视剧市场,各种热钱往里堆,数千家机构在生产,“却仅有屈指可数的播出机构,不过剩才怪”。而美国每年才生产3000集电视剧。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4100家持有《制作许可证》的机构,这个数据还在不断上升。

  尚世影业制片人董浩宇介绍,去年电视剧产量近两万集,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约有75%亏损,10%左右几乎不盈利。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咨询提供给记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约有1.7万集电视剧生产,由于播出机构有限,每年电视台播出集数约6000~8000集,能够实现收益的约3000集,八成以上电视剧投资打了“水漂”。

  “圈钱”还是“抢地盘”?

  事实上,除了热钱盲目进入外,生产电视剧的另外两个理由都存在危机。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各大卫视收购电视剧价格一路高企的状况并不可持续。

  董浩宇介绍,现在很多卫视为了拼收视率,才不断抬高价格,等到形成五六家卫视独大的格局后,这种局面必将改变,到时候电视剧价格将回归理性。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卫视开始压低(收购)价格,极端的甚至把价格压低了一半。”艺恩咨询相关人士透露。另一方面,网络版权购买价格也将理性回落。董浩宇介绍,由于目前一些视频网站竞争激烈,为了打压对手,不断抬高网络版权价格,等到市场理性回落后,也将出现价格回调的趋势。

  而且目前网络版权销售只占到电视剧销售比重的10%左右,比重并不大。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认为:“国内电视剧制作公司在这个时候选择大批量上市的关键原因在于目前的电视剧制造公司资金充裕,已经开始迈入批量生产的资本时代,而深层次的原因仍然在于上市圈钱。目前大量从房地产等行业撤出的游资进入影视制作领域,电视剧产量过剩严重,此时电视剧公司大量上市并不合适。”

  据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王安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