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黄金周消费爆棚 专家看好消费股

2012年10月10日 11:2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国庆有八天长假,仅湖北市民就从银行存款里提出了126亿元用于消费,消费市场购销两旺全面开花,红火爆棚,中国经济是否就此就走向了靠消费来提振的步伐呢?上海财经大学奚君羊教授对此进行点评。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之下,刚刚过去的史上最长黄金周的火爆消费似乎让人感受不到寒意。吃饭、买东西、境内境外游,消费者大把花钱。据中国银行和中国银联的统计,国庆八天仅湖北市民从银行存款里就提出了126亿元用于消费。而全国来看,游客境内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的销售额竟高达8006亿元,其中旅游花销达到了2105亿元。中国的消费是否就此拉动起来,消费类的个股存在哪些投资价值,我们今天就来讨论这样的一个话题。

  奚君羊:我认为这些数据还不能体现通过消费拉动经济的目标,因为这一次的长假有它的特殊性,它是八天的长假,另外它有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说高速公路没有设汽车通行费等等。虽然它的量比较集中,但是和整个GDP比较的话,其实还是比较小的,大概不到0.5%,所以还不能认为通过节日的消费的增长,就可以对GDP的拉动产生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也表明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让大家能够花钱去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增长应该说,还是有积极重要意义的。

  国庆八天这种爆棚式的消费,到底中国老百姓是缺钱呢,还是不缺钱,有没有那个消费冲动呢?

  奚君羊:我认为既缺钱又不缺钱,如果从总量上来看我们储蓄率是很高的,消费率很低的,跟国外的这个情况来比尤其突出。这说明老百姓有大量的钱没有支出,没有用来消费,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消费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但是也不能说就是我们的钱很多,因为现在收入差距比较大,也就是说有许多老百姓属于低收入阶层,要拉动他的消费就很困难。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拉动消费要从两个方面走,一个是要让有钱的人能够多使用、多支出、多开支,对于那种低收入人群我们要通过政策上的一些扶持,能够提高他们的收入,鼓励他们消费。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提到对消费的拉动,从国家层面和政府层面来说,现在更多的是在拼命的批复一些基建的项目,比如说我们看到在节前,批复一系列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如果真正要让老百姓自己掏腰包的话,可能不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还需要更多的措施配合。

  现在四季度经济有企稳的苗头,但是整体下行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那么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投资者应该如何把握,我们更应该关注投资类的股票还是消费类的股票呢?

  奚君羊:我认为应该更进一步关注消费类的股票,因为投资在它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政府行为它往往不是很多的考虑商业利益,而是考虑它的公益性。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商业性的行为,也就是说要看投资的回报和收益,所以我们要选择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那些投资,而消费主要都是一些商业性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都是把回报、收益作为比较重要的出发点。所以从投资者选择投资角度来看,比如在二级市场上买股票,应该还是选择消费类的股票为主,除非那些投资类的股票有比较好的前景,效率比较高,盈利能力比较强,当然也可以作为考虑的方面。

  具体来讲的话,消费有很多种,股民常说一句话叫吃药喝酒逛商场,这是传统的说法。现在的旅游产业、文化传媒产业,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支柱型产业,我们应该更多的往哪些方面着手呢?

  奚君羊:从实体性商品消费来看,我感到以后我们消费的热点应该向高能级的产品转变。一般的日常用品我们现在都已经能够满足,老百姓也有一定的购买能力。那些高能级的消费品,是一个发展的方向,比如说大屏幕的彩电,智能冰箱,汽车主要是中高档的,还有这种居住环境的改善,还有这种家居、装修等等,这种属于实体性的商品,我感到主要是要从一个能级上面找热点,也就是说提升能级。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应该是服务,因为随着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他对这种物质的实物产品的需要一般容易饱和,而服务是比较重要的方面。旅游、保健、健康这一类服务,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方向。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