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季度A股反弹有望延续

2012年10月10日 11:2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昨日股指站上2100点,成交量显著放大,这是否意味着2000点已是今年的市场底?市场是进入了反弹期还是反转期?本期嘉宾国泰君安钟华和国金证券陈运红从经济转型角度来分析未来投资方向,认为四季度有可操作的空间,偏消费的领域和新兴产业仍会胜出。

  四季度有望带来正的回报

  主持人:在漫长下跌之后,9月末出现两个意外的长阳,昨天市场表现也不错。目前市场是反转还是反弹?会不会又是“过山车”行情?

  钟华:2012年已经有几次“过山车”行情,今年市场经历了明显的反复过程。不过短期来说,我们对四季度的市场趋势还是偏乐观一点。原因在于,其一,整个市场经过持续4个月的调整,目前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股估值到了比较低的区间。其二,从目前整个经济运行,包括调整节奏、连续两次降息、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投放等方面看,四季度或出现筑底或企稳态势。

  在这个背景下,估值相对比较低的市场存在风险比较低、收益尚可的机会,今年四季度会有10%左右的回报。

  主持人:股指曾一度击穿2000点,有很多人认为会回到“1”时代。刚才讲到四季度会有10%左右的回报,那么反弹驱动力源自何处?

  钟华:2012年的2000点和以前的2000点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值上。现在A股市场市值约24万亿,占GDP的60%左右,而2005年、2006年总市值不到2万亿。A股市场对整数关口的点位都比较敏感,觉得破了2000点更有利于反弹,这次2000点的支撑反映了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至于四季度形成反弹的趋势性动力,我觉得是在低估值基础上的市场情绪的修复。

  主持人:节后第二个交易日市场为何大涨,持续性如何?

  钟华:在10月9日的市场反弹过程,消息面都偏正面。以目前市场的估值情况,以及9月、10月份经济数据变化情况来看,这种反弹应该能够持续。

  行业表现基本上围绕两种思维展开。一方面是低估值股票,主要是金融股。不光是大家都看好的非银行金融股,银行股在四季度也会迎来不错的绝对收益机会。另一方面,更多的超额收益还是来自有业绩增长的细分子行业公司。如果把行业细分到三级子行业的话,可以发现公布一季报之后,二季度市场上表现较好的子板块都是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长比较好的行业。从业绩稳定增长角度来看,四季度可以关注电子、医药、石油开采等子行业。

  消费与融合概念或脱颖而出

  主持人: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市场机会在哪里?

  陈运红:物联网对公司业绩产生实际重大影响的时点或在2014年、2015年,那时该行业可能呈30倍、50倍的高速增长。所以目前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低于预期就是逢低建仓的机会。此外,建议投资者更多关注市场还没有形成预期,投资还没有开始的领域,一个是4G,一个是下一代互联网IPV6。我们认为,四季度是新兴产业建仓的机会,真正的收获期则是明年。

  主持人:周期股大涨大跌,市场机会很难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呢?

  钟华:一直以来整个A股市场占比较大的主要是周期股,这决定了整个市场波动幅度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里,最好的投资策略可能就是尽量抓住每一个波段,但是目前来看这种方法非常难把握。回过头来看,最适宜的投资策略还是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行业,比较有竞争力的公司,比较合理的价格,这三个方面是最关键的因素。

  我们现在比较看好的一些行业,主要是跟消费相关,比如医药、电子、新兴传媒的公司,石油开采链条的行业,一些信息行业也具备比较好的业绩增长机会。

  主持人:在未来的投资领域当中,是传统的金融基建获胜呢,还是新兴领域?

  钟华:从整个经济转型,包括中国现在的GDP增长模式来看,我们相信在消费领域,包括一些新兴增长的行业、产业,未来机遇会更好。但值得注意的是股票跟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股票要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买入。

  陈运红:未来的机会在于“融合”。我们在《云端革命》这本书里有所解释,认为伴随着传统工业的转型和升级,伴随着信息产业的渗透,工业化和信息化将会呈现深度融合的趋势。未来应该是从供应链成本优势,向研发销售优势、融合优势转移。中国很大的优势就是融合性创新,这是一个硬基础。原始的标准,包括芯片、操作系统,基本上被美国垄断,未来5—10年我们认为这一状况无法改变,但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应用融合的领域,我们认为中国有优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面临工业化转型和升级,伴随着信息化的融合,本土化集成技术将会明显占据优势,这是中国厂商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虽然单纯的新兴产业,无论是移动终端还是互联网,真正的高端在美国。但在应用落地本土化方面,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关注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硬件与软件的融合,以及终端与云端的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记者 朱茵

【编辑:王安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