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股权质押融资火爆 券商猛挖信托墙脚

2013年08月02日 13:1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券商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开闸仅一个多月,已有数十家证券公司加入战场,融资规模超过百亿元。“抢的就是信托公司份额,一两年内要完成‘跑马圈地’。”众多证券公司营业部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该项业务已成为他们近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激励政策也很到位。虽然竞争激烈,但因券商自有资金有限且“钱荒”隐忧仍在,价格战不仅未打响,而且未来利率还有上涨可能。

  未来利率上升概率更大

  据了解,国信证券、海通证券、中信证券等公司该项业务融资规模都已经超过十亿元。一些后续加入的中小券商也在努力抢食市场份额。一家总部在北方的中小券商营业部客户经理表示,公司对该项业务的优惠政策在不断加码,要求密切跟踪前期在信托做过股权质押业务的上市公司,希望用更优惠的条件让他们转过来。“这一业务开通后,有上市公司立刻停止与信托公司的接触,转而找券商。”华南某证券公司副总裁表示,信托公司在股权质押业务上仅是通道功能,由于经过的环节多成本也更高,与券商相比没有优势。

  国信证券融资融券部总经理陈冰认为,客户选择券商的主要原因不是利率,而是效率。她说,信托产品的整体融资利率区间在8%-18%,但在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项目方面的利率大约在8.5%-9.5%的水平,和券商相比差距并不大。对于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项目,或者是房地产项目等,信托产品的融资成本相对高很多。银行的融资利率能做到8%以下,但大多不接受中小板、创业板,也不接受个人股东。券商则在利率和效率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以国信证券为例,该项业务的审批流程约一周,客户在其账户中一笔交易同时实现质押和融资,T+0交易,T+1资金可用可取,相对场外质押有天然的便利性,也不需要额外的合同公证、远程质押等手续。

  虽然加入的券商家数日益增多,但此前业内人士担心的“价格战”并未打响。陈冰透露,深圳市场该业务最近一周的加权平均利率是8.6%,最高是10%,最低是7.9%。“短期内不会出现价格战,该业务还处于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的阶段。”陈冰说,券商自有资金有限,而资管产品顺畅对接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经历了6月“钱荒”,虽然货币市场利率较最高点已经回落了不少,但回到之前的“宽松”状态和利率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未来,券商适度提高利率的概率要大于降低利率。此外,相对于融资融券和约定购回,股票质押回购业务券商承受的风险更大,风险与收益匹配,券商会相应提高利率;对于大盘蓝筹股,利率则可以适当下浮。

  “这与整个社会的融资利率水平息息相关。”前述华南某证券公司副总裁表示,券商通过一些创新产品获取的资金,成本与银行基本持平。在社会平均利率水平未降低的情况下,券商打“价格战”的可能性不大。

  多方融资降资金成本

  作为一项创新业务,多家证券公司希望能降低资金成本,以提高利差收入。

  长城证券相关人士认为,今年发展快速的业务包括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等均需大量资金投入,这些业务的收益率大约在8.5%左右。为此,包括招商、华泰、中信、广发、国元等多家证券公司在内都发行了公司债券,票面利率4.3%—5.3%之间不等。意味着券商可以获得3.2%—4.2%左右的价差收入,杠杆的提升将带来券商长期发展。

  “仅仅凭借券商自有资金无法支撑业务的持续发展。”陈冰认为,设立资产管理产品对接,寻找社会闲置资本作为资金融出方,是做大做强这项业务的必要措施。将资产管理产品设计为结构化产品,分为优先级份额和进取级份额,在统一的风控标准下,由社会闲置资本认购优先级份额,券商以自有资金认购进取级份额,是实现更多利差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此,多家证券公司在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和制度流程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求与投行、经纪、资管、研究等公司其他部门形成合力,大力推动该项业务发展。

  对于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蓬勃开展,有业内人士担忧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此种方式套现后,再进入股市,从而造成二级市场波动,而沪深交易所《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中未对资金用途进行限制。对此,有证券公司负责人表示,在对融入方尽职调查的过程中,资金用途是他们必须了解的一项重要内容。业务开展一个月以来,融入方资金用途主要包括与上市公司有关联的上下游的项目投资或生产经营;补充流动资金、临时周转等,包括归还银行和信托的到期借款;也有少部分是用于增持质押标的股票的。因此判断套现后再进入股市的比重很小,对二级市场不会有大的影响。□本报记者 杜雅文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