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双汇收购案获史密斯菲尔德股东通过 评:“以小吃大”

2013年09月25日 18:26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导读】双汇收购案最终获史密斯菲尔德股东通过,全球最大猪肉供应商即将诞生。

  央广网北京9月25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双汇的收购案在昨天夜间尘埃落定。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的股东大会以超过96%的绝对多数投票通过了这一收购案。双汇国际为这次收购付出了7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是437亿元。双方预计将在9月26日完成合并交易。交易完成后,双汇国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企业。

  在此之前,双汇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年肉类产量300万吨。而史密斯菲尔德不仅占领了大部分美国市场,而且也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国市场出口猪肉。

  对于这次收购,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信心满满,他说,要把双汇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大双汇。相对与双汇的意气风发,史密斯菲尔德则在最近几年由于饲料涨价等原因,生产停滞。这次收购,对于双汇来说,看来是占了大便宜。不过,收购之后,新企业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少。比方说,瘦肉精在美国是合法添加剂,中国消费者是否欢迎这样的美国猪肉,而走出国门的双汇又会不会再次在美国遭遇水土不服,这些都需要时间检验。

  收购成功,可喜可贺。而收购成功并不是万事大吉。我更关心的则是通过这次收购,双汇,乃至整个行业将会得到什么。一方面,史密斯菲尔德的产业链比双汇更长,这种一条龙式的生产,能够让真正的全产业链生产方式逐渐地进入中国。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和散户养殖的生猪养殖方式能否消化这种新的方式,现在还难以知晓。其中的优势与不足,双汇如何取舍。也需要高明的商业智慧。

  只有真正地消化了史密斯菲尔德的商业经验,才能让这次收购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史密斯菲尔德的股东大会最终通过决议支持收购案,有媒体就用“蛇吞象”来形容这次收购。说到蛇吞象,我们也不由地想起之前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那么,双汇这次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意义,能否和当年联想的收购案相提并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 王志乐就此事发表观点和看法。

  王志乐:我不太赞同“蛇吞象”的说法,因为双汇每年的销售规模大约是史密斯菲尔德的一半左右,得非常大的悬殊才叫“蛇吞象”,我觉得叫“小吃大”可以。这次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和之前联想的收购案相比较,这次的规模要大的多,这次的规模是目前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公司最大的一次收购,值得大家关注。

  在谈判过程中,史密斯菲尔德的第一大股东原本是反对收购的。但在最后一刻改变了立场,根据媒体报道,改变立场的原因是,由于到最后都没有其他竞购者,所以才支持双汇。史密斯菲尔德这样一家企业,为什么会没有其他竞购者?

  王志乐:每个肉类制品公司的发展战略不一样,有可能并不打算到美国去收购一家企业,或者他们不觉得收购对本公司的业务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觉得这次收购要价过高不划算,可能有多种多样的战略考虑。但我觉得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酝酿,双汇去收购,肯定有自己的战略考量。

  从商业角度来讲,双汇国际在收购完成之后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供应商,这给国内的企业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发展思路。同时,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更重要的是,美国猪肉企业有一些先进的思路和发展经验能够被引进中国。相比商业规模的增长,收购所带来的新理念能不能算是这次收购的最重要成果?

  王志乐:美国的史密斯菲尔德的全产业链式的经营、管理,这种模式可能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保障食品稳定的发展可能更有利,这种模式目前国内可能还不太容易做到,但是通过收购可以借鉴经验。此外,我觉得收购之后首先应该继续办好史密斯菲尔德,继续占领美国市场,使这家公司能够继续在美国成功发展。

  收购是成功了。但问题依然不少。比方说,瘦肉精的问题。双汇在2011年就因为瘦肉精而受到媒体质疑,而美国政府则是允许使用瘦肉精的。美国猪肉能不能来到中国,双汇又会不会在美国水土不服?

  王志乐:从我们调查过的大量海外并购的案例来看,其实最难的就是收购之后的整合,最难的整合是跨文化的整合。美国的企业文化和中国的企业文化不同,涉及到两个民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些整合如果做好了,那就好办了。成功的收购只是第一步,更难的还在后边,这个案例对双汇来说非常重要,其他企业也可以向它借鉴、学习经验和教训。这个案例给我们一个启示,企业在进行经营并购的时候,应该抛开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考虑,要考虑怎么对自己的企业更有利,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思维,将来我们走出去会做的更好。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