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沪综指再次跌破半年线 “钝刀割肉” 变盘临近

2013年11月08日 11:2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自10月下旬调整以来,沪深股指持续缩量阴跌,弱势格局凸显。昨日沪深股指继续震荡下行,沪综指跌破半年线。就当前宏观环境而言,阴跌格局或将持续;如果未来政策力度超过市场预期,则有望打破阴跌僵局。分析人士指出,阴跌杀伤力较大,投资者需警惕“钝刀割肉”,多看少动降低仓位,等待政策面预期明朗。

  缩量阴跌持续

  沪指再破半年线

  昨日上证综指以2129.40点报收,下跌0.48%,再次跌破半年线,盘中最低下探至2119.19点,最高上探至2141.60点;深证成指收报8240.25点,下跌0.57%,盘中最低下探至8187.05点,最高上探至8300.76点。与此同时,中小板综指收报5787.31点,下跌1.48%;创业板指数收报1224.05点,下跌1.43%。

  板块方面,23个中信一级行业指数涨少跌多,只有煤炭、银行、电力及公用事业指数出现上涨,具体涨幅分别为0.63%、0.48%和0.14%;计算机、家电、电子元器件指数跌幅居前,具体跌幅分别为2.42%、2.23%和2.18%。概念板块也继续降温,85个wind概念板块仅有6个收红,且涨幅较小。其中,涨幅居首的PM2.5板块上涨1.13%,其余板块涨幅均在1%以下;二胎政策、卫星导航、民营医院、养老产业等概念板块跌幅居前。

  10月22日起,沪深股指正式步入调整,且是以缩量阴跌的方式展开。期间,虽然沪综指最大的单日跌幅仅为31点,但是连续的六根小阴线令指数快速破位;之后,沪综指步入小阴小阳交错的弱势震荡格局。指数下滑的同时,成交量则持续萎缩,沪市成交额自调整以来迅速跌破1000亿元,最近几个交易日降至600亿元左右的低位。

  阴跌俗称“钝刀割肉”,它比急跌、暴跌更具有杀伤力。这是由于单日跌幅不大,往往不能引起投资者的警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跌幅积少成多,等投资者回过神来才惊觉损失巨大。

  10月底,沪综指在半年线支撑下止跌企稳;然而反弹动能快速衰减,指数重回阴跌格局,如今半年线再次岌岌可危。作为牛熊分界线,半年线如果有效跌破,则将对市场情绪带来较大冲击。而技术面这一关键点位的争夺又与政策预期的关键时间点重叠。毫无疑问,市场变盘窗口已经临近。

  政策预期决定“变盘”方向

  就当前的宏观环境而言,市场缺乏利好因素刺激,如何变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面释放的信号。

  基本面上,在7、8月份阶段性的改善之后,宏观经济增速或重回下滑通道,加之改革和转型深入推进、传统宽松政策难以出台,四季度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一致预期。而经济增速放缓叠加去年较高的基数效应,将导致四季度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回落,从而对市场构成压制。

  资金面上,年末的季节因素导致宏观资金面不会特别宽松,可能继续维持中性偏紧格局;而就股市资金面而言,场外资金迟迟不愿进场,IPO如果重启也将进一步收紧场内流动性。

  政策面上,尽管当前市场步入“维稳期”,相关改革红利可能引发热点活跃,但此前改革预期已经掀起一波涨势,部分概念甚至有炒作过度之嫌。在此背景下,政策预期对资金的号召力或较为有限。

  在基本面趋势向下、流动性中性偏紧、政策预期大幅透支的背景下,市场难以获得真正的反弹动能。不过另一方面,经济尚未失速,改革有序推进,市场也并不具备大跌的理由。短期来看,近期政策面释放出的信号将给资金的心态和操作带来指引。

  有业内人士指出,鉴于此前市场对政策的憧憬和预期较为美好,因此短期政策大幅超出预期的可能性较小。更可能的情况是,部分领域的改革符合预期,比如环保、能源、土地流转等,即改革题材将面临分化。

  总体来看,在没有超预期因素打破弱势格局之前,A股市场短期难以摆脱阴跌格局,改革确定性较强的领域或形成局部热点。如果政策面符合或超出预期,则有望打破缩量阴跌的僵局,展开反弹;反之,不排除阴跌持续甚至调整加速的可能。建议投资者多看少动,控制仓位,静待政策预期明朗。  □本报记者 李波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