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大国重器》看注册制后的投资逻辑

2013年12月05日 11:54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马方业 贺 骏

  正在央视热播的《大国重器》,让国人突然意识到,心目中原本“傻大黑粗”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然成为中国科技进步以及科技输出的中坚力量。

  对于投资者而言,《大国重器》也让其重新审视股市中的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普遍市盈率不高,他们能否成为未来的黑马基地呢?

  随着IPO注册制的启动,大量“小而美”的创业板公司闻声大跌。两厢对比之下,无论从当下的风险控制还是未来的上涨空间,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都开始体现出来。

  《大国重器》中涉及了多家上市公司,如振华重工、湘电股份、山推股份、陕鼓动力、徐工机械、沈阳机床、双良节能、正泰电器等。但是,对于短短6集的电视专题而言,挂一漏万也是在所难免的,比如汇川技术、新研股份、华中数控、秦川发展等。应该说,这些上市公司都是大国重器的代表,在各自领域都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

  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机械板块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0.78%和-22.5%,环比有所改善;行业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6.4%和7.7%,同比和环比均有所上升。

  从数据上来看,装备制造业的增速并不如影视传媒、网络游戏等那样惊艳,但是,从避险以及长线投资的角度来看,装备制造业都有一定的投资空间。

  作为投资者而言,当下需要的是对大国重器的自信,对大国的自信。

  当我们呼吁着制度自信时,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个金字塔尖上的皇冠呢?支撑的力量固然有很多,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柱就是这个国家的装备制造业。他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也是制度优劣的体现。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日常更容易关注的是B2C的产品,如手机、电脑、汽车、家电等。但是,在这些产品的上游,还有着大量不为人所知的B2B的环节。由于他们的低调、由于他们不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获知他们的状态、他们的进步,以至于很大程度上漠视了他们的存在、漠视了他们的作用。

  但是,谋略者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实力、安危就系于他们身上。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如果说文化艺术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话,那么装备制造就是实打实的硬实力。如果说软实力的效果是润物无声,那么硬实力的效果就是掷地有声。软实力是附着于硬实力之上的,没有硬实力,软实力也无从谈起。中国要强大,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做后盾。

  因此,要感谢《大国重器》恰恰从这个“本”的角度,为人们揭开了中国硬实力的面纱,从机床、工程机械、电气装备、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船舶、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节能装备等十余个重点领域,告诉人们中国硬实力都体现在哪里?都有多硬?告诉我们手机、电脑、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等都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没错,装备制造业是所有这些产品的母体,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联想电脑、小米手机、和谐号动车……

  大国的份量,在于幅员,更在于重器。作为投资者而言,不妨在增加了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投资自信。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