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医药股密集筹划重大事项 马年产业并购大戏开锣

2014年02月11日 14:4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每经记者 牟璇 王霞发自成都、上海

  马年春节刚过,医药行业个股便纷纷迫不及待地停牌筹划重大事项。先是在马年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2月7日),双龙股份(300108,收盘价8.64元)宣布收购金宝药业并引发两个“一”字涨停;昨日(2月10日),三诺生物(300298,前收盘价65.20元)、山东药玻(600529,前收盘价10.62元)也宣布停牌筹划重大事项。

  据媒体报道,工信部等有关政府部门近期将出台相关文件,支持推动包括医药行业在内的数个行业的兼并重组。在此背景下,医药行业今年的兼并潮值得关注。

  多家医药股陆续停牌/

  昨日(2月10日),三诺生物公告正在筹划重大投资事项,因有关事项存在不确定性,为避免公司股价异常波动,公司股票于2月10日开市起停牌。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1月中旬三诺生物才公布了2013年全年的业绩预告,同比增长15%~35%的净利润增幅曾被解读为低于市场预期。与此同时,山东药玻也于同日(10日)公告筹划重大事项,并承诺将尽快确定是否进行上述重大事项。另外,在马年新年后便开始停牌的还有迪安诊断(2月7日停牌)。

  事实上,自去年年底起,陆续就有多家A股医药上市公司停牌筹划重大事项,如今仍处于停牌阶段的尚有康恩贝、泰格医药、千山药机、精华制药、海翔药业、丰原药业、中源协和等。

  其中,康恩贝已经明确本次筹划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为并购事项,系收购国内某制药公司股权资产,该制药公司是与公司无关联关系的独立第三方企业,拥有良好的生产经营基础和盈利能力。而其余上市公司是否涉及“并购”也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医药并购渐入高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医药行业一直都是兼并重组的多发行业,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2013年中国的并购市场中,生物技术/医疗健康领域的并购案例有103件,位列第四大并购行业,仅低于能源矿产、房地产、机械制造三大传统领域,是新兴行业里活跃度最高的行业。其中涉及上市公司的并购就有多起,包括华润三九并购华威药业、乐普医疗收购新帅克制药、信邦制药收购科开医药等。

  龙腾资本投资总监王海蛟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有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撑,从医药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已经是行业趋势。    有行业研究人士表示,近两年医药行业的并购风起云涌,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从而做大做强,已经成为了整个行业的主题,医药行业的并购渐入高潮。2014年也有望成为医药领域并购的又一辉煌年份,一是资金受限而无法按期完成新版GMP改造的企业有转让的需求;二是实力强大的公司为了争夺药品批号将展开并购潮;三是为了完整产业链或扩大生产规模,资金实力雄厚的公司有通过并购重组走捷径的潜在需求。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也不断推出举措,推动医药企业规模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工信部于2012年初发布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便指出,力争到2015年医药行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个以上,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0个以上,并促进医药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推动超过50家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

  制药行业更易发生并购/

  王海蛟告诉记者,相比医疗器械行业,制药行业更容易发生并购,因为我国制药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整合集中的阶段。

  据相关媒体报道,有业内人士透露,为了化解医药企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工信部等有关政府部门近期将出台相关文件,支持推动包括医药行业在内的数个行业的兼并重组。但是截至记者发稿,并未证实到相关文件何时出台的确切消息。

  王海蛟表示,从制药行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制药企业数量很多,之前都是在“跑马圈地”,而国外制药行业基本都是“寡头”阶段,目前我国的制药行业更像是在 “战国”’阶段。

  “以仿制药为主要品种的小公司生产越来越困难”,王海蛟表示,而大公司也面临着研发成本、销售成本高企的情况。对大公司来讲,兼并小公司获得新的产品和品种是非常好的发展途径,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讲,有丰厚的资源能够支撑公司进行兼并重组。

  在王海蛟看来,新版GMP认证也是诱发药企并购浪潮的一个原因。“新版GMP认证对企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小企业如果想继续生产,同样需要升级,相比原来的GMP版本,新版GMP需要多出几倍的投入,因此达不到认证或者觉得升级成本过高的企业,将面临被兼并的命运。”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