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超日债违约敲响警钟 债市监管兜底思路正转变

2014年03月24日 07: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近期,接连发生的企业违约事件给资本市场带来不小震动。除了3月7日上海超日太阳能爆发的中国境内首度公司债违约事件,并且个别房企的债务风险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业内人士指出,2014年将迎来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期,尤其是处于产能过剩的行业,更将成为风险集中爆发的领域。

  “超日债违约只是一个个案,中国出现大面积违约事件概率不大。”多位公募和私募债券基金经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超日债违约不会是普遍现象,目前市场上的低评级高收益债中,绝大部分还是可以顺利实现兑付的。超日债违约之后,等于给所有市场参与者敲响警钟,债券投资不能寄望于“刚性兑付”,信用风险研究需要加强。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政府倾向于出面化解信用风险事件,使得中国公募债市场存在着“无实质违约”的独特现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曾表示,由于监管机构的零违约容忍,一些投资者对市场风险反倒产生了误判,这一状况并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当然,超日债违约的蝴蝶效应使得资本市场在短期内受到了影响。“违约事件爆发当日,债券收益率上升,特别是一些行业紧急度相对比较差,公司规模小的公司债的收益率大幅上升;对于期货市场也造成了很大冲击,近期商品期货价格出现连续暴跌情况,A股市场也出现了下跌。”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如是说。

  不过,在毛振华看来,尽管违约会引起市场阵痛,但违约事件会使市场产生风险预警,同时对投资者合理的界定也存在重大意义,甚至会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和公司法人治理。因此,只有单个债务违约事件出现后,才能引发整个交易、购买、债务评级、债务审批等一系列的变革。

  “超日违约事件打破了我国政府兜底风险的惯例,反映出监管当局对债市的监管思路和处理方法正在发生变化,将推动债市朝着更加市场化和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众多业内分析人士表示。

  这一转变也体现在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近期的表态里。他表示,目前市场流动性偏紧,资金成本偏高,企业融资压力增大,加之受行业周期影响,个别经营困难的企业不排除有违约的可能性。但债券市场违约是正常的市场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应客观、理性地看待,任何市场化的融资方式都存在违约的可能性。

  专家表示,目前国内的债券市场规模达到4万亿美元,而随着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这一规模还有望大幅增加,对于中国这个区域成熟不断开放的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违约事件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编辑:姜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