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龙应台二踏仕途掀"龙卷风" 华丽转身舆论普遍认可(2)

2012年03月17日 17:2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龙应台40年前后在校园骑脚踏车并在同一地点留影

  为官之道

  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1999年,在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三顾茅庐的诚邀下,从德国回台,担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

  这一过程被龙应台生动地记录在《孟子和小科员》一文中。当工作人员表达了马市长对她的看重,希望她寄履历过去时,龙应台的反应是:“我又不跟你们求职,干吗要寄履历给你们?需要认识我的话,去书店买我的书啊!”当工作人员希望她能到法兰克福马市长下榻的酒店一谈时,她告诉人家:“哪有‘士’去见‘王’的道理?欢迎市长来我家一谈。”于是,马市长长途跋涉来到她德国乡下的家。

  后来,经历了公务体制洗礼的龙应台反思自己当时“知识分子的傲慢”,自嘲“多么不食人间烟火,多么自视清高”。

  “文化局长”任内,龙应台最得意的,是树立了“文化局能独立行使职权,不是市长的化妆师,只对市民负责”的观念。而最让龙应台心力交瘁的,是为了预算与议员们斗智斗勇。“每天坐在议会里四五个小时接受议员轮番问政。议员发言多半用一种怒吼咆哮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扩大音量,耳朵嗡嗡作响,一天下来,我总是在半眩晕的状态下回到办公室,再批公文到半夜。”

  很多人认为,以龙应台的个性,干不了几天就得下台。龙应台也挣扎过,因为做官太“苦”了。“基本上你早上醒来,眼睛张开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会不会被媒体批判。”“但是我很清楚我为何为官——为台北市的文化远景打基础。如果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必须弯腰,我当然弯腰。我可不是为了表现个性而去当官的。要表现个性我就该留在作家的位子上,不当官了。”

  3年为官,龙应台的体会是:“在这里做事的复杂度和难度,超出我原来的想象……要达成一件事情,80%是在于与人的协调上。这个基本道理,我到50岁才认识到。”

  转身之惑

  2003年,龙应台挂冠而去,定居香港,任教著书。她也经常回台湾,2005年还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龙应台基金会,致力于台湾公民社会的培育。正当人们认为她不太可能再回到公务体制中时,龙应台的名字出现在新班子名单中。

  对于她的再次“华丽转身”,公众倒也并不惊奇。传说2008年大选时,她就是马英九文化政策白皮书的操刀人,并多次被传为“文建会”主委人选。而此次连任后的马英九政府,需要一个众望所归的“文建会”主委和“文化部”部长,她显然是合适人选。

  对此次龙应台的转身,舆论普遍持认可态度。文化界也多表示肯定,只是指出台湾文化事务庞杂,龙应台要多听各界的声音,不可一意孤行。不论外界如何评说,龙应台始终没有露面,仅通过基金会发表声明:咬牙下决定之后,已严重失眠,每天心情沉重,好像戴着头盔要去当兵,或者是高空跳水。深感责任艰巨,满心忐忑,需要社会的“加持”,希望文化有机会和财经或防务一样,成为社会、媒体、政治所关注的主流。据说,拥有香港居留权的她,为了避免未来不必要的纷扰,已经申请放弃香港居留权。

  2012年2月6日,台湾新一任行政班子走马上任,集体亮相拍全家福。龙应台因在港处理未尽事宜未到位。她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将烧到哪里?各界都在看着。(王尧)

【编辑:吉翔】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