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高不成低不就 台湾人才培育无方向感

2012年07月12日 10:27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马英九日前出席台湾 “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开幕典礼时指出,“政府”已于2年前开始推动“弹薪计划”,未来将继续努力,加强经济、科技及人才等三方面的连结,不让台湾在争取人才方面,落后香港、新加坡,甚至于中国大陆,以便因应这方面艰巨的挑战。

  众所周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挑战,人力资源已成为全球各成员是否能保存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关键,缺乏天然资源的台湾更是如此。本来台湾因拥有充沛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故能缔造往昔全球赞誉的“台湾经济奇迹”。然而,近年来由于台湾的人力资源出现严重的供需失衡问题,因此台湾“人才危机”也成为此次“中研院”院士会议讨论的焦点之一,院士们普遍认为,台湾在政策、教育、科研及产学合作等层面,均有不少亟待改革之处。

  归根究底,当前台湾出现 “人才危机”,主要有如下几个面向:第一,研究基础科学的人愈来愈少;第二,高阶人力的流失;第三,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未能密切结合。深究这些造成“人才危机”的主客观因素,有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的则是台湾民众观念上的缪误,欠缺宏观的全球格局,遇事动辄“滥情与理盲”。如何找出“人才危机”的原因,下定决心、痛加改革,官、产、学各界均责无旁贷。

  首先是,基础科学系全球各成员发展壮大之本,各经济强权莫不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在台湾,大学或学术研究单位大多重视应用科学,选择基础科学者相对减少许多。短期内仍难看出其严重性,但长此以往,目前台湾在光电等应用科学的优势地位,必然因为没有基础科学人才的支撑而难以为继。

  其次,在全球化时代,世界高阶人力的流动原属必然,只是台湾的情况是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故成为此次“中研院”院士会议学者专家口中的人力“净输出者”。其实,去年8月由“中研院院长”翁启惠发起、产学者领袖共同连署的“人才宣言”就直言,台湾的环境对外籍人士不友善、留不住好的人才;宣言建议“政府”应成立特别研议委员会,检讨教育政策、修改法规、改善“政府”官员待遇,落实“科技基本法”,做到“公教分轨”;并主张通盘放宽外籍人士就业、居留与退休等“不合时宜”的限制,适时检讨台湾的移民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

  再者,此次院士会议中不少院士咸认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可归因于人才、科技、经济等三个层面的连结断裂,这足以说明台湾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育,的确出现一些问题,诸如其一,产业界人士常抱怨学生的技术能力不足,公司找不到适当人才;其二,为产学合作机制不足;其三则是岛内大学的“量”增加太快,“质”却未能随之提升。

  正因如此,台湾宏鸉创办人施振荣日前提出“学士黑手”(“黑手”是传统社会对制造业工人的称呼)的概念,认为教育部门应将科技大学定位为培养世界级“学士黑手”的摇篮,为台湾成为研发及全球运筹中心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人才。由于台湾十几年来大学激增,训练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却高不成、低不就,此乃因目前大学偏重理论式的教育,无法产生熟悉技术又懂得原理的学士,企业也难以找到足堪任用的人才,以致造成教育和市场的脱节,台湾青年就业困难。施振荣之倡议是希望大学训练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藉以解决人才培育失去方向感的危机。

  诚如马英九强调,“政府”将会持续培育、延揽及留住人才。而台湾民众也应体认,解决台湾“人才危机”诚属不易,但有改革总比不改革好,“中研院”“人才宣言”公布之后,立即引起台湾社会各界广泛的回响,官产学界齐心一致努力推动各项改革,用以厚植台湾的人力资源,提升台湾的整体竞争力,化“人才危机”为转机。(特约撰述人、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 潘锡堂)(《海峡导报》)

【编辑:丁文蕾】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