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草木也成金 一株台湾席草的前世今生

2012年08月23日 10:06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0)

  立秋后是台湾席草的收割与加工季节。21日,记者走进“台湾席草之乡”福鼎市前岐镇,只见道路两旁田地里,堆满正在晾晒的席草,一路上不同规模的席草加工户随处可见,丰收的喜悦写在这一方百姓的脸上。

  坐落在前岐镇福东街的前岐福东草编公司总经理陈兴帱开心地说:“今年公司出口台湾席已达5万多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如今,前岐镇这根来自台湾的小“草”带动的生产总量约占全国15%,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草席加工基地之一。

  草木也成金,台湾席草技艺传承300余年

  台湾席草是前岐镇传统特色经济作物,用其编织成的草席具有细致精密、柔软挺洁、吸汗力强、凉爽舒适等特点,深受消费者欢迎。据《福鼎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前岐引进台湾席草种植,“席草其体三棱,善织者价值苏席之半”。

  陈兴帱说,民国时期及以前,桐山、前岐、店下等乡镇农民曾利用门口田、烂泥田种植席草。新中国成立后,因种席草需占用良田,影响粮食产量,故未鼓励发展。1981年,福鼎县科委从中国农科院引进改良后的台湾席草种苗,在前岐垦区试种成功,随后席草种植与加工业逐步兴起。1998年,前岐镇把席草业列入农业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如今,前岐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草席加工基地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始,前岐席草农户开始手工编织草席,不断走街串巷叫卖。1998年,当时的前岐镇加工、销售大户陈兴帱把产品带到了广交会、深圳高交会,签来了50多万元订单,产品远销东南亚。

  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巨大的产地批发市场的辐射,就凭着前岐人的“闯”劲和“钻”劲,前岐的草席遍及全国的东西南北。现在,许多国内知名专业市场已成为前岐草席的集散地,先进的通信手段、互联网等也正成为销售渠道。席草业外贸势头强劲,市场涵盖日本、英国、美国、阿根廷等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50余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口花色品种多、出口口岸多、出口附加值高的显著特点。

  据了解,前岐镇现有台湾席销售人员100余人。陈兴帱说,前岐席草产业化经营属专业销售队伍拉动型,通过销售大户或经纪人,把市场与加工、生产联结起来,并涌现出加工专业村、种植专业村。可以说,遍布全国各地的草席销售大军是前岐席草业能迅速崛起,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关键。

  武洋村村民黄愈社笑容满面地说,他今年第一次种植台湾席草,产量达1200公斤,较本地席草产品亩产750公斤整整高出了450公斤,且品质好,一公斤价位高出了老产品1元。

  黄愈社受益于福东公司推出的“公司+农户”模式。该公司免费提供农户种苗,可以带动1000余户农户种植,按今年4至4.8元一公斤价位计算,一亩可有4000元左右收入。陈兴帱说,产、供、销,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只有实现每个环节效益的最大化,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喜的是,今年广州春交会,席草价格提高了20%,农民种植席草的热情大大提高,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坚实的原材料基地,助推企业发展。

  创新创强,台湾席草产业未来令人期待

  台湾席草是一个产业链可以拉得很长的产业,市场领域广阔,被视为一项“富民产业”。不过,前岐要把席草这个优势产业发展成为强势产业,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

  席草业的每一次发展,都与新机械、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密不可分。然而,近几年来,前岐这方面都没能有效突破,导致席草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此外,像福东草编公司等这样的规模标准化生产企业还太少,很多还是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企业,往往带来恶性竞争,不利于前岐草席业的发展。

  陈兴帱说,当务之急,应积极培育扶持草席生产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做,才能出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才能带动农户加工与生产,培育席草业知名品牌,形成品牌争市场的积极效应。有关部门应积极为他们解决用地、用电等难题,在信贷上予以倾斜,积极引导和培育相关专业人才,并在开发新产品上予以支持。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席草制品质量,用优质产品获得市场与效益的典型来提高广大生产者按标准生产的意识。这几年,前岐镇农业、工商等有关部门一直为之努力。目前,台湾席草已经成功注册公共商标,正在申报国家原产地标志和国家地理产品标志。

  陈兴帱表示,席草制品是家家户户都要用的产品,且具有环保、利于健康等特点,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前景很广阔,只要不断培育产业,培养人才,加强创新,前岐席草这一传统产业必将在现代农业发展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商会想跟我们合作建千亩基地。上个月,温州、广东和当地的3个种植大户还想每人投资50万元,唯一的瓶颈就是土地资源有限。”对于未来,陈兴帱信心满满,“不少城里人都希望把台湾席当工艺品,既可观赏修饰,又能睡觉养生。这启示我们,可以把产业从一产拓展到三产,附加值会更高。”(记者 黄少鹤 通讯员 雷顺号)

【编辑:丁文蕾】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