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陆学者:不能全盘否定台湾经济代工模式

2013年01月22日 11:1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华广网21日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的评论文章分析台湾经济发展与代工模式的关系。文章指出,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台湾经济发展困难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台湾经济的代工模式,事实上代工模式是台湾电子信息产业与经济成功发展的典型。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是由诸多经济与非经济因素构成的,而不能简单地归于代工模式,更不能全盘否定代工模式。

  全文摘编如下:

  最近以来,在讨论台湾经济形势与发展困境时,许多学者与专家普遍认为台湾经济发展困难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台湾经济的代工模式,即产业或产品附加价值低,缺乏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利润越来越低,大部分被跨国公司赚走。因此,台湾经济发展要走出困境,就需要改变代工模式,企业要自主创新,开发关键技术,建立自主品牌,提高竞争力。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是对台湾经济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以及代工模式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解与认识。

  台湾经济发展不完全是代工模式。代工模式主要存在于电子信息或通讯产业领域,其他领域如重化工业或基础工业领域并没有所谓的代工模式,因此改变台湾经济发展的代工模式并不准确。

  代工模式的出现与形成是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分工发展的必然现象与结果,而不是人为建构的,不是台湾的自主选择,是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一种特殊的分工生产模式,也是企业最有效率的分工与合理的资源配置。处在电子信息产业顶尖的、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专利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只有少数跨国大企业,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拥有自己的高精尖技术,也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的。在全球数千万企业中,拥有知名国际品牌或能够拥有国际标准核心技术的企业毕竟是极少数。台湾电子科技企业的发展水平、制造能力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它的代工角色。

  事实上,代工模式是台湾电子信息产业与经济成功发展的典型。台湾能够有今天的经济成就,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代工模式的出现与发展功不可没。台湾电子零组件、台式或笔记本电脑、半导体与光电产业等,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占工业产值的40%左右。鸿海集团是当今台湾、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零组件与手机等产品代工企业集团,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12年营业收入突破3万亿元(新台币,下同),约占台湾GDP总量的五分之一。台积电则是台湾、也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2012年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是台湾经营与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多年来,台湾民间最大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电子信息、半导体与光电产业领域。2012年,台湾民间重大投资中,电子资讯产业投资超达4560亿元,占了投资总量的40%以上。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获得跨国品牌企业代工资格的,能够获得上游跨国公司代工的企业,一定是具有竞争力、能够达到严格要求的企业。台湾企业能够成为代工企业的模范,获得跨国企业的大量代工订单,证明台湾企业在代工方面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代工企业尽管利润偏低偏薄,但仍有利可图,有利润可赚,只是赚得多赚得少的问题。若没有利润可赚,企业必然被淘汰,必然会放弃代工经营。因此,只要有利润可赚,企业能够生存,代工模式就不会消失,就会继续存在,这是市场法则,不是人为所能够改变的。

  代工模式本身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已从早期简单的纯生产制造式的代工发展到今天研发、设计、生产的一体化代工。代工企业在代工中也可以获得新技术知识壮大自己,甚至发展出自己的品牌。台湾的宏基与华硕就是从代工发展到自主品牌的成功典型。鸿海虽是最大的代工企业集团,也成为了世界级的大企业,而且拥有大量的专利技术,在台湾、美国与大陆每年申请的各种专利位居企业前列。特别是鸿海企业集团也在发展自己的机器人产业,已不完全是代工企业了。

  当然,代工模式有它的不足与弱点,但绝对不是今天台湾经济发展困境的根源,这一模式并没有过时,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与发展。未来代工模式如何发展,台湾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变化,一定不会是学者与书生的主观立场,而是由市场机制与经济发展的选择来决定,也一定是企业的自主选择。可以说,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是由诸多经济与非经济因素构成的,而不能简单地归于代工模式,更不能全盘否定代工模式。(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