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汪道涵之子:台湾农业经验足眼界广 值得学习

2013年01月31日 12:38 来源:山西晚报 参与互动(0)
汪道涵之子:台湾农业经验足眼界广值得学习
已故海协会前会长汪道涵的次子汪致重。图自《山西晚报》(汪致重供图)

  他是已故海协会前会长汪道涵的次子,上海向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承父业,他立下宏愿,以系统化工程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在云南,他的基金会拥有20万亩农业园区,是台湾农业在云南推广种植的试点。他,就是汪致重。

  1月27日,应晋中农民的邀请,汪致重先生来到山西,在上世纪70年代被誉为“小大寨”的昔阳县石坪村,在田间地头向老农深入浅出地讲解啥是坡地精致农业,高效农业该咋干。

  “我得让农民们想想,脚下的煤挖完了,大家伙儿靠啥过日子?”对于山西这个有得天独厚煤炭资源的省份来说,汪先生认为,用眼前的能源收入反哺农业,为明天农业永续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汪先生离开山西前,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1 台湾农业需要细琢磨

  记者:汪先生,您好。

  首先感谢您对山西农业的关心,感谢您专程来山西,用台湾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对接山西农业,为山西农业高效发展出谋划策。

  汪致重(以下简称汪):太客气了。

  这次是昔阳县石坪村的老百姓邀请我,为村里的农业发展把脉。关心农业的人都知道,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台湾与大陆农业技术交流合作,重点在于技术。向阳基金会在云南有一片20万亩的农业园区与台湾合作搞农业试验田。去年,我将台湾一半以上的农业专家请到云南,请他们进行指导,主要研究物种的选择、种植技术以及生物科技发展、质量检验标准。

  记者:听说您刚刚率队从台湾研习归来。

  汪:是的。上海向阳公益基金会是我与辜振甫的女儿辜怀群于2011年共同在上海发起的,用于促进海峡两岸农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方面的合作,我多次前往台湾学习农业。

  本月中旬,我率云南省楚雄州农业考察团赴台研习,整整10天。我们参访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等地农会与果菜生产合作社,对台湾香蕉研究所、屏东柠檬运销合作社、香草园、兰花园以及枋寮农会等地进行考察。了解台湾在香蕉产业上的历程以及消长;了解果农们如何透过团体的力量,将柠檬运销上市并取得更好的价钱;研究他们造福农民、发展农业的机制。

  台湾农业发展经验足、眼界广,很多方面值得学习。我们与基层农会、合作社、产销班人员、农民、生科人士座谈,互动热烈。我们对种植技术、农会组织制度、农业结构、产销班与合作社以及农户的关系进行考察,所有参访人员受益匪浅。

  记者:对台湾农业,我知道您有句名言“台湾农业需要细琢磨”,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汪:我给你举个例子,就说一种水果吧,莲雾。

  台湾本地原来土生土长的莲雾个头非常小,而且不甜不脆。经过台湾农民精心研究,科学种植培育,合理施放生物肥料,现在的莲雾已经像苹果一样大小,色泽紫红,香甜脆口,行销全世界。

  以前到云南,大家都跟我说台湾的莲雾在云南可以种,而且非常好吃。拿出来一看,小小的一颗,下面还是青色的,上面就像女孩子抹了一星胭脂,样子丑极了;掰开,里面还有两个又大又硬的籽儿,外皮厚还裂口子。就这卖相,云南人已经感觉很好了。这次到台湾,吃了吃人家种的,他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莲雾。台湾的种植技术很复杂的。

  细琢磨,要琢磨台湾先进的农业种植方式与理念。

  台湾种植技术的精致程度,大陆差很远。仅一项农肥的运用,就远远超过大陆的理解。不是说你把台湾物种带回大陆,挖个洞、喷了水,就可以叫台湾物种。

  记者:台湾的哪样农作物,您最喜欢吃?

  汪:都很好吃,不仅是莲雾,柠檬、巴乐、释迦,我都爱吃。

  2 山西有条件发展坡地精致农业

  记者:您如何看待山西农业现状?

  汪:山西的农业,是典型的亚洲小农耕作形态。从耕作形态来说,和台湾、日本的农业相差无几。如果能够在提高小杂粮的品质与产量上做足科技文章,山西这个小杂粮王国变身聚宝盆指日可待。

  然而,消费者不断追求健康生活的今天,对杂粮营养成分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这个“王国”要发展壮大,可是一篇大文章。不能简单地认为对小杂粮进行包装宣传推销,就是对它的重视,应当加入专家的认真研究,政府的大力支持,基层对农民的悉心教育与培训。

  我来晋中几次了,这里属于华北温带山区,夏天最高温度可达36℃,最低温度不会低于零下16℃,无霜期可以达到7个月左右,适宜农业生产。可是,这里最大的问题是降水少,平均年降水量仅有400—500毫升。从传统种植来看,也就能种些产量大的玉米、谷子,其他杂粮亩产量都非常低。

  水是农业的命根子。如果我们的农业建立合理的滴灌系统,选择合适的物种进行科学种植,水的供应不是问题。如果能够在充分利用有效供水的基础上,配以适当的物种选择与种植技术的提高,综合利用国家的鼓励政策,这里的农业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好,农民收入也能够有效得到提高。

  记者:山西有119个县(市、区),这么多年来跑采访,我全部走遍了,许多的县乡,偏僻的村镇,有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物种与资源,生产出独一无二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但是,它们很难走出大山,很难形成规模化销售。想真正惠农,让优势农业转化成聚宝盆,这可是一个大课题。

  汪:台湾在农产品深加工、山地精致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上做足了文章,走出了一条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的新路子。这为山西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良好借鉴。山西特别适合发展坡地精致农业,一马平原的河南就没有这个条件。

  记者:玉米是山西种植最广泛的农产品。发展精致农业,山西该向台湾学习什么呢?

  汪:我多次去台湾研究当地的农业,坡地种植、品种开发,山西太应该向台湾学习了。

  我发现,山西农民基本上足不出户,看看邻居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最多看到邻县为止。台湾比大陆早开放40年,农民们在全世界寻找,在有限土地上尽可能种多受益的好品种。现在,全世界的品种差不多都让他们种遍了,种成功的就留下来,经过改良,成为台湾“土著”品种,再拿到国际上去挣钱。

  台湾农业的眼光比大陆宽得多,也远得多。这都是应该学习的。

  记者:山西如何发展农业才有前景?

  汪:应当发展高效农业。通过系统化的设计规划与实施,从物种—种植技术—农田管理—生物科技应用—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让农民真正提高收入,这些应该是我们追求的高效农业的基本环节,也是我们系统化提高农业经济的基本理念。

  3 山西高效农业应当怎么做

  记者:坡地精致农业,是高效农业的组成部分。山西的高效农业之路在哪里?

  汪:山西山区的土地,世世代代种老玉米、小米。每亩净收入也就二三百元。我们能不能帮助农民先对农业环境、种植环境做些研究?再对物种做出市场调研与规划,之后根据市场的情况搜寻适当品种以符合价值目标,对农民是最有收益的。为农民引路,这样才能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帮助农民致富。

  记者:如何根据山西的农业环境来实现高效农业?

  汪:我还拿台湾种植莲雾为例。在台湾,它享受最高级别的护理,果农们伺候它,就像是在“奶孩子”。果农非常关心天气变化,一旦天气预报说两天之后有寒流来袭,就会立刻向果实喷洒特殊的御寒有机肥剂,莲雾就像包了层棉被抵抗气温骤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种简单移植的手段早就应当摒弃。生物科技技术,完全可以把传统农产品进行改良,提高质量与产量,逐步从低产出发展为高效产出。山西的杂粮农业,采用滴灌方式节水灌溉,配合先进科学的种植方式与科学的田间管理手段,完全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创新。

  记者:山西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如果让您将它比做世界上的某一个国家,会是哪国?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山西能复制吗?能奉行拿来主义吗?

  汪:我的答案是迪拜。上世纪70年代,迪拜的石油资源开始枯竭。那时候阿联酋的执政者制定“用石油的收入,创造一个沙漠中的奇迹——迪拜世界旅游城”发展模式。他们把卖石油赚来的钱完全用于打造荒漠中全新的现代迪拜城市。不到30年,一个原本完全依靠出售石油资源获得GDP的地区,华丽转身成了旅游收入占GDP总额90%以上现代豪华之都。

  山西除了没有沙漠与海滩,与迪拜非常类似。迪拜有石油,但是现在枯竭了;山西有煤矿,正在轰轰烈烈地开采,但是终有一天也会枯竭;山西没有沙漠,但是有农业;没有海洋,但是有杂粮。

  看到迪拜,我们应该想到我们的未来,山西的转型应该从现在做起。在山西仍然拥有丰厚的能源资源的今天,就想到资源枯竭后如何为人民打下永续发展的基础。

  记者:对山西农业的未来,您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汪:山西的后煤炭经济要从现在考虑,我们不能仅仅想到挖煤后土地的复垦,更应该从系统化的角度来思考,山西的农业到底如何发展?山西的农业经济所包含的各个环节如何完善?建议山西省政府能够像云南一样,在山西也建一个试验田。范围不要太大,最好先以一个村子来做实验,有计划地利用能源收益,反哺农业,使之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与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指引我们在10年、20年,甚至未来更长的时间里,认真规划实施科学发展的指针。我希望能够有机会与山西的乡亲们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创造山西美好的农业未来。(《山西晚报》记者 康景琳)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