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秉涵点亮台湾老兵亡魂归乡路 助圆夙愿最感心安

2013年02月21日 16:34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高秉涵(资料图/截自CCTV新闻画面)

  门开了。一位老者,单薄瘦削,眼窝深陷,但笑容温暖。

  高秉涵,他的名字,就在19日晚上,再次响彻海峡两岸;20多年来,义送百余名孤苦老兵的骨灰坛,从台湾回到大陆安葬、让他们圆梦“回家”、魂归故土,他的事迹,再次感动你和我。

  他捧的不是老兵遗骨 是满满的乡愁

  前天晚上,央视播出“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节目,曾利用到大陆探亲机会,带回100多个老兵骨灰坛的台湾老兵、知名律师高秉涵当选。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相会。相煎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乡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却是满满的乡愁。”这是高秉涵得到的颁奖词。

  面对满是沧桑的容颜,面对在一生颠沛流离过后一脸慈祥温和的老人,访谈竟不知从何开始。他的身世,他的故乡,他的娘亲,他的逃亡,他的义举,还是……这一些,从1998年,或者更早,即开始见诸报端,高秉涵的家国情怀、心路历程,被一遍遍讲述:望穿彼岸泣孤魂,乡愁百转漂泊心。只道岁月相思过,乍闻返乡鬓如银。莫问,莫问,归根,归根!

  “举着奖杯,那时,您在想着什么吗?”俗套的提问。质朴的回答:“我想我娘。”老人说前晚节目播出后,他也接到家乡山东菏泽一位记者的类似提问。说完,老人突然停顿良久,才道:“这话问到了我的心坎里。”

  经厦门漂泊到台湾 与老母永别

  国共内战期间,1948年,13岁的高秉涵被迫离开母亲宋书玉,从山东菏泽逃命江南,历尽艰难,用了6个月,穿越6个省份,走了2000多公里,最后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接着漂泊到台湾;再回首,悠悠66载岁月已飘然逝去,但悲未能见上娘亲最后一面。就在1979年,高秉涵委托美国的同学寄出第一封 “家书”,怎奈,造化弄人,当家书再三辗转寄达时,高秉涵娘亲已去世一年多。由此,娘亲,成了心头永远的痛。思乡,也成了一种病。

  而“你要活着回来”,娘亲的这份叮咛,却成为高秉涵能经历九死一生、活下去的动力:拖着被烫伤几近残废的双腿奔逃,踩着尸体爬上开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蜷缩于台北车站与野狗抢食,甚至曾几度因生活凄惨想自杀但最后放弃……

  而后,才学有所成,才能为“老哥”们(指逃亡路上以及在台湾长期照顾、帮助他的年长老兵们)的身后事尽点力,带他们的骨灰坛“回家”。“虽然这辈子没能为母亲尽孝,但我也算为社会尽孝了,母亲若知,也能含笑九泉了。”

  “我想我娘。”这句话,在1964年,也曾深深“刺痛”过高秉涵。那年,他通过法官考试,被派到金门担任审判员,艰难而痛苦地判了一名因思念娘亲而潜逃的士兵死刑。他答应逃兵,有机会要把他的骨灰坛送回厦门。也正是这一份愧疚与承诺,开启了他20多年来不间断的无悔义举。

  背上百骨灰坛回大陆 获赞“义薄云天”

  老人吃力而又小心翼翼地从保险箱,抱出一个七八公斤重的骨灰坛,“这是湖南衡阳的一位‘老哥’,现‘暂住’我这里,过阵子也要送回去”。年近八旬,体重不到50公斤,20多年来,却背了100多个骨灰坛回大陆,还曾于台风天受困花莲军人公墓,过海关时被当“藏毒嫌疑犯”。这些,都没能阻挡高秉涵送“老哥”“回家”的脚步,只因沉甸甸的嘱托“活着不能回家,死后也要魂归故里”,更因他的一颗感恩之心。

  1991年,当第一次送“老哥”吴春生的骨灰回到山东,看见吴春生的姐姐接过骨灰坛跪谢感恩时,高秉涵就感觉不是在接受别人的感恩,也不是媒体所说的“义薄云天”,而是自己完成了一趟感恩之旅。从桌子上,他拿起自己写过的一篇文章,一字一字地念起了其中的一段话:过去,他们牵着我的手,从家乡逃到台湾。现在,我抱着他们的骨灰,从台湾回到家乡。这是回馈,更是感恩;这是义务,更是责任。

  回想过往的70多个年头,这位古稀老人引用曹操的“去日苦多”喻之,他说,虽然家乡亲人尽逝,衾冷灶熄,但老家原有一草一木,依然深深烙印在游子心里。“我能背上百坛老兵的骨灰回到他们的老家,点亮那些孤独老兵亡魂回家的路,帮助他们完成夙愿,这是我人生旅程上最感到心安理得的事。”

  离开高秉涵在台北车站附近的律师办公室时,已近中午,他接到了一个电话,谈的是一位老兵的事。

  当门缓缓关上,高秉涵的背影,慢慢消失,但他那句“老哥,咱们回家——— ”,反而清晰地响起、回荡。(林连金)

【编辑:王栋】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