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资企业助重庆留守儿童走向开朗自信

2013年05月05日 15: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台资企业助重庆留守儿童走向开朗自信
图为去家访的路上。中新社发 石龙洪 摄

  中新社重庆5月5日电 题:台资企业助重庆留守儿童走向开朗自信

  作者 石龙洪

  山城重庆的春日里,身穿印有“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字样绿色背心的一群人,有的肩扛方便面,有的手拎鞋子、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有的牵着小孩,沿着山路向大山走去。

  近日,台资企业顶新国际集团旗下的顶新公益基金会组织该集团在大陆各地的中高层员工逾60人,深入重庆山区到留守儿童家家访,重庆綦江区永新镇三会小学是其中一站。

  “我长大以后最想做警察,既可以抓小偷,也可以让世界更少战争;其次是做老师,每天都可以和聪明的小朋友在一起”。在家访路上,三会小学四年级学生刘利与中新社记者畅谈理想。

  刘利的父亲外出打工,平常她与母亲和奶奶同住。她的母亲患精神病无法劳作,体弱多病的奶奶已80岁,负责照顾她们母女俩。

  刘利家租住在他人的地下室,狭小、昏暗、蚊虫乱撞。学习期间刘利住校,每周五步行回家一次,山路崎岖,需走1个多小时。去往她家的一路上,顶新集团员工大多走得气喘吁吁,被她落得远远的。

  “刘利家里这么困难,却这么乐观、开朗,让人意外”,基金会工作人员罗玉川说。

  其实,刘利只是重庆逾百万留守儿童中的一个。数据显示,重庆农村父母至少一人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逾107万,全国则高达5800万。缺乏家庭的正常关爱教育,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等问题成为重庆乃至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

  2010年重庆市教委和顶新公益基金会合作探索留守儿童培养的“4+1”模式,从政治思想、心理情感、行为养成、人格品质、身体健康和营养安全方面,构建留守儿童培养新模式。为此,顶新基金会派专职人员推动“重庆留守儿童专案”。目前专案已扩展至重庆30个区县的31所小学,涉及逾1.4万名学生。

  顶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滕鸿年对记者说,截至2012年底为专案已投入2300多万元人民币。基金会还为留守儿童培养制定详尽的标准化流程,并派督导严格监督标准的实施。

  三会小学校长黄利忠说,得到基金会支持后,学校组织起学生阅读、讲故事等活动;建立各色各样的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共同庆祝生日,开通“知心姐姐信箱”,设立亲情电话(学生可免费给父母拨打),定期组织老师家访等从心理上关爱学生。

  “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从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较差的‘农村娃’变得敢于、善于同人沟通;变得开朗、自信、阳光、可爱。”黄利忠说。

  组织企业员工去留守儿童家家访又是基金会力推的一项活动。滕鸿年说,顶新集团有12万员工,希望建立一个公益平台,让更多员工直接参与公益,既回报农村,也能让员工“见苦知福”。

  滕鸿年认为,建一栋大楼容易,看得见也无需后续投入,属“硬体”建设。而要改变学生的习惯、思想、品质等属“软体”建设,看不见且见效慢。他认为,随着大陆经济成长,山区学校的硬件设施愈加完善,但对学生的“软体”建设还十分欠缺,且更为重要。

  家访前,老师特地量好学生脚的大小,基金会准备好相应尺码的新鞋。学生们在穿上新鞋的那一刻,都难掩内心的喜悦和感动。刘利说,未来她也会努力去帮助困难的人,就像现在她得到别人的帮助一样。

  滕鸿年希望留守儿童培养“4+1”模式能推广到更多学校,但资金和人力有限,也希望当地的慈善组织能够认养已逐步成型的31所学校。唯有如此,基金会才能将有限的力量“滚动”到其他的学校中去,让更多留守儿童获益。(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