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涉台专家:“马氏三箭”难改台湾经济困局

2013年08月13日 14:38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参与互动(0)

  马英九日前提出突破所谓“闷经济”的三大引擎,可称之为 “马氏三箭”。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王建民今日在华广网刊文分析称,马英九提出振兴经济的三只箭,很难打破台湾的“闷经济”,难以扭转台湾经济困局。 

  全文摘编如下: 

  马英九日前提出突破所谓“闷经济”的三大引擎,可称之为 “马氏三箭”。马氏三只箭是“扩张出口、建立新型经济特区与扩大公共建设投资”,以此振兴台湾经济。但台湾经济困局形势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单一,更有严重的非经济因素制约,不是这“三只箭”所能改变的。 

  对外向型经济的台湾来说,强化与扩大出口当然是促进外贸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对现今的台湾而言,强化出口措施,只能局部改善出口条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外贸出口增长。因为影响外贸出口的关键是外部市场需求,主要受国际或周边经济形势影响,这不是台湾采取刺激出口的政策所能改变的。况且,台湾出口、生产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台湾接单,海外生产”的比例越来越高,已超过50%,关键的电子产业比例更高,因此台湾希望强化出口,振兴外贸与经济的功效是有限的。上半年台湾外贸呈现2.4%的低增长就是证明。目前台湾最大的外贸出口市场大陆外贸增长也呈现中低速增长,对台湾扩大出口形成更大的压力。显然,台湾强化与扩大出口的动能是非常有限的。 

  马英九提出的第二只箭是加快推动新型经济特区“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希望通过政策开放与实施租税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然而,经济特区的建设并不顺利,纳入何种产业争议不断,是否将金融业纳入的分歧仍未解决,目前规划的产业以少数现代服务业与农业为主,根本没有重要的制造业与支柱性产业。而涉及租税优惠等政策开放的“特别法”尚未完成。作为特区,本应更自由、更开放,纳入重要产业,但目前开放程度显然不足,尤其是对陆资依然设下重重障碍。这样的特区建设,很难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尤其是特区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经济效益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要靠自由经济示范区建设振兴台湾经济是不实现的。 

  马英九提出的第三箭是扩大公共建设投资,这原本是一项很好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近年来,大陆一直通过扩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并度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难关。但如今在财政困难的台湾,要靠扩大公共建设投资则是困难重重,不现实。在选举政治下,台湾采取不断降税与低税政策,人均租税负担比率只有13%,是全球最低者之一,要增税比登天还难,当局没有足够的财源扩大公共投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近十年来,台湾公共建设投资是下降的。如重大公共建设的财政预算从2009年的3398亿元(新台币,下同)降到2013年度的1787亿元。台湾提出的“爱台十大建设”等公共建设投资没有多大进展。本来,投资与出口、消费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台湾民间投资不积极,公共投资财源不足,本可以积极吸引外资,但台湾经济投资环境的变化,对外资吸引力下降,而对有意赴台投资的大陆投资却处处设限,实施严重的歧视性待遇,结果开放三年多大陆企业在台投资只有7亿美元。显然,扩大公共投资立意虽好,但在当下的台湾却难以做到,不易实现。 

  可见,马英九提出振兴经济的三只箭,很难打破台湾的“闷经济”,难以扭转台湾经济困局。关键在于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与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太复杂,不是单纯的出口不振、投资不足与开放不够,而是有太多、更复杂的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在严重制约台湾经济发展。偏激环保运动让台湾重化产业面临很大发展困难,近二十年没有新的重化工业投资,产业只能外移(以“国光石化”大型投资项目被迫外移最典型),如今唯一的重化工业项目“核四电厂”则面临“公投”的不确定因素。台湾投资不足,经济发展的动能不够,本应大力吸引正在“走出去”寻找投资的陆资,但在绿营的反对下,马当局只能是挤牙膏式的逐步缓慢开放,而且设下重重障碍,无法让陆资成为台湾经济发动的动能。对台湾经济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有很大助益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台湾则被彻底污名化、政治化,遭遇极少数行业不满与绿营政治势力强烈反对与抵制,面临在台湾“立法院”可能被否决的风险,其对台湾经济的负面影响深远。在这样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要靠马英九提出的“三只箭”改变台湾闷经济局势,存在很大困难。(王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郭龙】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