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百年老宅的台胞故园情:回家,我等这一天等很久

2013年09月22日 10: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福州9月22日电 题:百年老宅的台胞故园情:回家,我等这一天等了很久

  作者 林春茵

  “我有一庄园,寄在于山边。”出自东晋时期的这一于山石刻,据说是福州最早的诗歌,却成为了台胞郑传厦与其故园“宫巷22号”一段今生往事的生动写照。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市三坊七巷古街区里的宫巷22号,是一座百年老宅。生于斯长于斯的郑传厦,1949年离家去了台湾,再回“家”时弱冠青年已至耄耋之年。21日,是老先生的92岁寿诞,为了回“家”庆生,他专程从台湾回到福州。

  但这个“家”,现已改建为客栈,名为“聚春园驿馆”,今年4月刚开门揖客。中新社记者见到郑传厦时,他正端坐“聚春园驿馆”大堂里品茗。

  “这里原来是我家,这张我五岁时的全家福,就是在这里拍的。”郑老找出一张相片,要记者找一找当年的他。

  相片上二十余人尽是他的家人,父母、大伯、二伯,还有他同胞的哥哥和五个姐妹。年过九十的郑老记忆清晰,说起往事娓娓道来。

  郑家当年在福州也是名门望族,经营福州复兴汽车有限公司和福峡汽车有限公司,分别承办福州公共汽车和福建省长途汽车事业。其姊嫁与当年福州显族“电光刘”刘崇伟之子刘洪业,他因此进入台江新港旧电力厂,掌管仓库,接运从北方秦皇岛运来的煤炭。

  生逢其时,他见过宫巷22号最繁华的时代。郑老说,聚春园当年亦是福州首屈一指的餐饮名店,人说要吃正宗佛跳墙,必上聚春园,但他家宴宾客,却是把聚春园的大厨请到宫巷22号来,“人多,都是名仕,在家里方便。”

  “猪皮酥脆、腩肉香嫩、猪头猪尾有味”,郑传厦最难忘乳猪三吃,“过去这是过年的菜,想到这菜就想到家庭大团圆。”

  21日的早上,聚春园驿馆的餐饮经理方震为郑老端上一碗“鸭蛋泡线面”。方震对记者解释,这是福州最地道的寿面,鸭蛋福州话谐音“压浪”,寓意风平浪静,好度一生。

  而线面是聚春园食品厂师傅手工做的,老先生认真比较了一番,台湾的线面更粗,口感更Q,结论是“老家的更好吃。”

  “过去每年生日,她都给我煮碗太平面。”郑传厦的指尖在相片中他妈妈的脸上摩挲。他妈妈过世时,两岸虽相通,但他因故不能回来,这令他至今仍难以释怀。

  21年前,他第一次返乡。此后的这二十年来,相片上的故人相继离世,他渐起倦鸟归林之念。两岸“大三通”后,郑老频频返榕,早年姐姐在世时,他一回来就停留个半年。

  福州宫巷22号成为一个地理坐标,物化了他的故园情。第一次返乡当夜,他即前往探访。当时,三进两层的大宅子,已由政府分配入驻了二十多户人家。昔日的老宅已物是人非,郑传厦理解为这是历史。

  再至三坊七巷改造,老宅搬空,返乡的郑老亦来拍门。他想,人去楼空,可以在宅子里好好走走看看,但朱门紧闭。“我在门外走来走去,看来看去,没人开门,进不去。”

  一段回家路,他走了半个多世纪,尽管曾寻到古厝边仍无从进家门。

  今年获悉聚春园集团斥资千万把老宅改造成客栈,郑老立刻就决定要把这个生日放在老家来过。下榻聚春园驿馆是夜,他心潮激动,几乎夜不能寐。

  “在自家的老宅庆生,这对我太有纪念意义了。”临别前,老人对记者这样强调,“回家,要回家,我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了。”(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