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六点揭示台湾“反服贸”运动:恐中情绪实为根本

2014年03月27日 13:35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2014年3月18日晚,以大学生为主的300多名青年,闯入并占领了台湾“立法院”。这场突然袭来且尚在持续的学生运动,从发生之时起就争议不断:这到底是受党派操纵的暴民行为,还是公民意识觉醒的合理抗争?

  抗争手段正当性差

  与一般意义上的广场民主运动多在公共空间不同,此次运动是由300多名台湾大学生闯入“立法院”议场而开始的。“立法院”是以代议制方式选出“立法委员”代表全体台湾人民行使权力的民意机关。闯入“立法院”,侵犯的不仅是这个具有广泛民意代表性的特殊场所,从某种程度来说更是对全民的侵犯。

  台湾平日戒备稀松的“立法院”鲜能看到民众对其进行冲撞,从侧面也证明因对“立法院”而产生的不满或矛盾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这也是台湾“立法院”代表民意的确实性。诉求者无论理由多充分、多正当,都不能因为自诩是“民调(所谓75%民意支持逐条审查)”所验证的多数民意的代表者,就可以任意侵犯事实上确实代表多数民意的“立法院”。可以说这场学生运动开始就犯了大忌,其所用的手段极不正当。这一点也是当局所不认可、甚至不能容忍的一点。

  抗争理智未能持续

  占领议场最初,学生的状态可谓胡作非为:喝酒、亲吻、破坏场内设施等等。这些行为经媒体报道,招致民众的普遍厌恶,受到各方质疑的抗议学生于是开始自我检讨,制定规范、维持秩序。定时免费发放饮料点心,垃圾投放分类,座位整齐排列,还有紧急医疗服务队的入驻……一切井然有序,形成了温和理性的“非暴力不合作”抗争。人们从中看到了台湾社会的教养和礼节程度,这也是促使反感民众对抗议活动转变态度的重要因素。

  然而,后续的抗争活动还是跑了调,这也从反面再次验证了理性与秩序对于抗争活动是否能够持续、是否能达成预期有重要性。由于学生提出的理由没能得到正面回应,驻扎在“立法院”的抗争者发生道路分歧。一些人主张抗争要和平、理性、有序,以促进对话为目的;但更多的人则不满于僵持不变的状态,主张采取更加激烈、更大规模的抗争方式,放弃原本的理性路线。终于,3月23日晚,千余名学生强行闯入“行政院”,攻占“行政院”大楼。很快,“行政院院长”江宜桦不得不下令台北警方强行驱赶学生,抗争者占领行政机关的过激行为也当即被制止。

  抗争诉求摇摆不定

  此次抗争运动是以国民党借助行政程序推动“服贸”闯关为导火索,因此最初的抗争以“反对服贸”和“反对黑箱操作服贸”为诉求,但“反对黑箱操作服贸”的根本还是“反服贸”。学生占领“立法院”之后,民众分化为“反服贸”与“支持服贸”激烈对峙的两派。支持学生运动的一方于是拿出“懒人包(即宣传简图)”等各种手段歪曲服贸,称台湾人民的投资、就业机会将被大陆侵犯;而反对学生运动的一方则开始反驳“反服贸”的人,称其信口开河、混淆视听,有心者更对服贸内容逐条分析反驳。自此,关于服贸优劣的讨论全面展开。

  随着讨论的充分进行,很多人不再受片面讯息的误导,开始正面看待服贸,使得支持服贸的一方逐渐占据优势,而“反服贸”的呼声则渐渐开始失去市场。原本高喊“反服贸”的人底气不足,开始执着于“反黑箱操作”而非直接“反服贸”。这样的诉求吸引了很多支持服贸或对服贸不设立场,但又反对审议程序民众的参与。于是,很多人开始底气十足地喊出“我们不反服贸,我们反黑箱!我们要逐条审议!”的诉求。然而“逐条审议”正是国民党的早先主张,却因民进党霸占讲台、杯葛议事,使审议停摆,才出此下策。结果民进党又回头指责国民党不逐条审议,不履行说明义务。而当国民党同意恢复逐条审议时,抗议者又开始主张反对现行两岸谈判模式,要求暂停服贸审查。

  就这样,抗议诉求一改再改,要求逐条增加,更有甚者,在现场主张起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反媒体垄断、反对陆生纳入健保等其他议题……社会运动最难的,不是要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而是须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退。“目标不定”与“目的太多”不但导致问题失焦,更容易让人感到贪得无厌、毫无诚意,从而失去谈判的机会。

  议题状况了解不明

  学生对服贸究竟了解多少?在抗议现场简单询问就可以了解:大多数人不过一知半解,有些作秀艺人连“服贸”的全称是什么都含糊其辞。为了进行 “扫盲”,抗议现场组织了一系列的讲座。台湾大学等名校的教授们离开大学讲台、在现场开设“民主课堂”,围绕服贸对台湾的影响以及街头运动等主题展开,可惜相对于理性的校园课堂,街头课堂的语气、用词,尤其是观点显得尤为情绪化。期间,还有一些自诩掌握情况的学生上台侃侃而谈,也有曾在大陆台企工作过的台籍员工现身说法、诉苦诉怨,更有明星、演员等公众人物到场支持……但这一切的互动,目的都不是为了让民众更好了解“服贸”本身,相反却是激起民众对 “服贸”的恐惧。

  虽然这其中不乏理性解读的声音,但很多抗议者似乎得了偏听症,只听想听的、只信想信的。可以说,在看待核心议题时,学生的情绪化色彩相当严重。行为举止上的理智有礼,替代不了思考上的理性客观,对议题不作全面探讨,又如何真正理解议题、解决问题?

  政治势力背后介入

  虽然去过现场的人都极力否认,但这一次的学生运动的政党味实在太浓了。首先,闯入议场的陈为廷、林飞帆等人不但是在民进党内部做过事的人,甚至有民进党“立委”坦诚事发突然,较计划早了三天,直指学生不按剧本演出,让民进党有点困扰。民进党党内人士没想到学生不甘作老人家的棋子,事情的发展已经完全超出民进党控制之外。但若把抗争学生领袖看成是超脱于民进党固有思维的一群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可以说他们是“青出于绿胜于绿”的深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相较于民进党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还有蔡英文、苏贞昌、谢长廷、游锡堃等民进党各路大佬到场表示支持。因此,这次运动从一开始,就烙上民进党背后指使的诟病,所以学生领袖们也有意淡化政党色彩,在明面上尽量与政党做切割,以求支持的最大化。

  由于马英九迟迟没有给予抗议学生正面回应,总召林飞帆呼吁更多民众上各地社会团体以静坐的方式包围全台各地的中国国民党党部。如果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话,可以知道服贸强行通过的程序瑕疵并非国民党一党所致。国民党将服贸送交“立法院”审查,需要经过三个月才能默认通过审查。但国民党提交审查的时候,以及三个月漫长的审查期期间,一刻也不放弃杯葛议事的民进党却集体失声。因为两党私下协商的默契,才使得民进党对于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服贸的“黑箱操作”到底是什么?不正是大家所主张的“两党(暗中)协商”吗?显然,服贸的黑箱作业与民进党逃不掉干系。但只围攻国民党,而不围民进党的做法,只能证明其依然保留着坚定的民进党立场。

  虽然这次运动的参与者前前后后有过万人次,也不能说所有人的立场都与民进党一致。但不得不说的是,整个运动的开始、进行、收尾,都必然是以最初闯入议场的那300个核心学生领袖为主导。而他们,才是真正与民进党(其中一派)保持高度一致的人。

  恐中情绪实为根本

  从这次的抗争中,民众强烈的“恐中”情绪可窥一斑。站在就事论事的态度上讲,这次抗争运动所要达成的目标是失焦的。但站在反抗情绪来说,无论是反服贸、反黑箱、反体制、反国民党、反马英九,甚至是直呼“反中”,其背后都有一个强烈思维控制着民众的情绪——“恐中”。

  陈水扁执政以前,台湾人还未在国族认同上有混乱,所有人都能堂堂正正的自称是“中国人”。两蒋时代的台湾,更是以“正统中国”自居。因为那时,台湾无论是经济上、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超过大陆很多,使台湾人有自信来自诩自己才是“中国”,台湾才是统一中国的主导者。而李登辉时代,形势出现了转折。台湾不但承认已无法武力反攻大陆,在经济上也逐渐失去对大陆的优势。台湾人发现,如果统一,将不再会由台湾人主导,而统一的道路必然是由大陆来实行。

  由于国民党早年的反共教育,使得台湾对“红色中国”有着长久以来的敌视。而大陆日益增强的国力,以及两岸之间规模的不对等,更使得台湾人对大陆抱有恐惧。台湾人非常安乐于富足的经济,活跃于自由的社会,更自豪于民主的政治。当台湾人意识到,若由大陆来主导统一,自己当下的生活方式必然遭到破坏。不愿失去现在生活方式的人,唯有极力摆脱大陆的影响与束缚。

  而服贸,恰是促进两岸经济统合的协议。在此次学生抗争运动中,服贸的利弊并未被清楚的认知,反而服贸是大陆侵略台湾的糖衣炮弹这一点被不断的渲染。台湾人所看见的服贸,就是一个大陆贸易占领台湾的协议,一个经济统一台湾的协议,一个变卖台湾的协议,一个终极统一的协议。而这场由“台独”学生领袖主导的运动,恰是利用学生和民众“恐中”的心态,来极力阻挠服贸的签署。所以,是否反服贸,是否反程序,都只是为了达到防止大陆“经济统一台湾”的目标罢了。

  虽然这场冲击还没有结束。但我们平心气和的来回看这场运动时,又不难发现其实整个过程中,民众通过密集的查找、探讨、辩论等过程,开始慢慢了解什么是服贸,服贸的利弊在哪里。有理性的声音说,台湾纵然要知道服贸可能带来的冲击,但相较于回避问题,如何找寻应对办法才是当务更应该做的事。台湾与大陆的交往势不可挡,台湾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大陆。而如何理性看待大陆,看待大陆的崛起,是台湾人所应改变的心态。而在今后日益密切的交往中,如何处理这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才是台湾今日在这次抗争运动中所应结得的果实。(作者为环球网特约撰稿人 王忠宁)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