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岸老兵共话沸腾不息的“原乡情”

2014年04月04日 10:2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能停止沸腾。”台湾作家钟理和的诗句两侧,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原乡》的一张张剧照。3月27日,应全国台联等单位邀请,30多位来自两岸的人们聚集在北京台湾会馆,共话原乡情。

  1949年,带着不同的乡音和记忆,200万国民党士兵及其家属来到台湾。此后的38年,他们与大陆亲人隔海相望、骨肉分离。稻草屋下、竹泥墙外,留下他们剪不断的乡情。

  “家庭经历的巨大痛苦,只是那个时代无数故事的缩影。”71岁的贾乃光回忆起父亲的这段经历,几度哽咽。1948年,贾乃光的父亲先到台湾,准备安顿好后接全家过来,不想,一别就是35年。“父亲在台湾一直没有成家,母亲也是孤身一人拉扯我们长大。”1983年,台湾尚未开放赴大陆探亲,贾乃光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费尽周折,终于与家人见面。“父亲当时说,只要能和我们见上一面,心愿就了了,就算杀头也无所谓。”

  同大陆籍老兵一样,台籍老兵的思乡之情也无时无刻不在沸腾着。“大陆籍老兵的原乡叫大陆,我们的叫台湾。”1947年,“台湾省籍老兵返乡探亲协进会”会长徐兆麟与家人不辞而别,跑去参军,随后被送往大陆参战。此后几十年,徐兆麟滞留在大陆,魂牵梦绕的台湾成了回不去的故乡。“当时我们的船从基隆港离开台湾,站在甲板上,看到台湾慢慢变成一个小黑点,有人唱起歌,向故乡告别……那个离别伤感的场面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1987年10月15日,在老兵们愈演愈烈的“返乡探亲运动”推动下,台湾当局终于解除禁令,老兵们可以返乡探亲了!

  由两岸电视人合作打造的电视剧 《原乡》,聚焦的便是这段历史。一幕幕悲欢离合,没有艺术加工和渲染,只有比文学更泣血的真实。《原乡》里有句台词让观众记忆深刻:“什么都可以等,可是老娘不能等。”贾乃光的祖母没有等到儿子回家,“父亲没能见到奶奶,抱憾终生!”1945年,徐兆麟和爷爷一起参加了他的小学毕业典礼,当时他是优等毕业生。阔别42年后回到故乡,爷爷早已撒手人寰。没想到,嫂子拿出徐兆麟小学优秀毕业生的奖状,告诉他,爷爷一直珍藏着,直到临终嘱她转交。那一刻,徐兆麟泪如雨下。

  事隔27年,原乡的故事方被搬上大陆的荧屏。离开了特定的历史背景,还有多少人在感念原乡情?台商古东隆承认并不乐观:随着眷村在台湾的凋敝,眷村的记忆逐渐被整个社会遗忘,尤其是年轻一代。但是正因为这样,古东隆说,“像我的孩子或后辈们,如果没有这样的片子,唤醒他们去了解这样一段历史,他们很难知道它的存在。”

  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台生王裕庆,是大陆籍台湾老兵的第三代。他认为,“原乡的故事属于每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这些后辈了解老兵的痛,更了解他们为什么思乡。”另一位学生代表申玉哲则表示,此剧让年轻人更加了解老兵的辛酸历史,了解数十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虽然现在可以随时去台湾玩儿了,可是我们年轻人之间的沟通还不是很够。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共同了解历史,共同肩负起这个责任。”

  全国台联党组书记梁国扬说,《原乡》再次说明了“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只要两岸同胞携手同心,两岸就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最终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曹恩惠 孙立极)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