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举办黄埔建军90周年学术讨论会

2014年06月14日 18: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台北6月14日电 (记者 陈小愿 刘舒凌)为庆祝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台湾“中正文教基金会”等机构14日在台北举办黄埔建军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来自两岸和美国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分为“近代中国军事的发展”、“黄埔人物”、“国军的现代化”、“国军迁台后的发展与回顾”四个主题,与会者共发表12篇论文,并就黄埔军校的建校背景、教学方针、历史影响等,分五场次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玉贞在会上指出,当年中国国民党和孙中山需要一支革命队伍,但没有武器经费和人才干部,由苏联帮助建立黄埔军校是一个上策。“现在对于苏联援助建校的研究,不能再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来阐述,而应从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全面分析。”

  李玉贞认为,当时国民党并不为得到苏联的援助而放弃三民主义,他们坚持援助不能损害中国国家利益和安全。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勇则通过孙中山的党军关系理论,阐述了孙中山和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他指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承了中华文治传统,明确主张“军人不干政”。通过黄埔建军消除军阀现象,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在悠久的文治型政治文化传统基础上,建立了现代中国的“政党领军”模式。

  徐勇指出,这种模式既取得了北伐胜利、结束北方军人政治、整合军政关系的历史性成果,又为革除晚清以来的“无兵”颓势,复兴文治型中华武装力量,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台湾当局的历史馆馆长吕芳上在《近代中国军事历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指出,黄埔建军,创新重点是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包括军中设党代表及政治训练部,其余军制、官阶、礼节等同样可见到北洋军的历史痕迹。

  他认为,中国在清末民国初期出现的军事体系变革,虽然无法一蹴而就,但仍是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军事问题一向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加强这方面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近代史。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维开则在会上指出,对黄埔军校的研究除着眼于建校背景外,也应关注蒋中正如何管理军校。

  他分析了《黄埔训练集》这份收录了1924年4月至1925年9月蒋中正对前两期学生的讲话记录资料,指出蒋中正对学生的教育训练,除军事课程学习外,更多的是期望达成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中央开办军校的目的,希望将学生塑造成守纪律、明主义、同生死、共患难、共甘苦、共安乐,思想行动共同一致的革命军人;同时,蒋中正还关注这些子弟兵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黄埔军校即建于1924年6月16日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而得名。(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