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马英九“不统不独不武” 无开创格局

2014年12月30日 10:14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马英九资料图 中新社发 陈小愿 摄  

  原载台湾《观察》杂志文章,原题《国民党何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作者为台湾政治大学国发所博士、科技产业管理人员朱骏,全文摘编如下:

  2014年九合一选举结束,国民党惨败的程度出乎所有人意料,何以致此?各方解读不一。本人以为,这样一个长期获多数支持的政党会如此迅速溃败,必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探询其原因的视角跨度不能过窄。否则,有可能抓到了枝叶,抓不到根干。

  国民党败坏的开始

  1988至2000年期间,李登辉时期为巩固自己的权力,高唱本土化,麻醉人民,让人民误认只要本土化,台湾就有主体性,万事无忧,这是一种民粹式的蒙昧主义。同时,将蒋经国向来最反对的金权引入政治体系,甚至与黑道人物往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好行“可以做,不可以说”的操作模式,表一套,里一套;权力的胜败成为国民党内是非的唯一标准,为了取胜,不择手段,诸多负面因素结合的结果就是败坏政治文化,官箴滑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政治文化圈中的常态,政治体系的作风会引导且加强社会风气朝同样的方向发展,社会风气岂能幸存?两个体系开始败坏,会产生恶性循环的共振。结果政治文化低俗化,黑金横行,国民党对地方派系的依赖日甚一日,逐渐失去理想性与开拓新局的动能。

  与此同时,两岸关系在解禁之后,人民往来密切的程度与时俱进,日渐将台湾整体的发展动能逐步卷入其中。在本土化的大旗下,对两岸采取“戒急用忍”,为政治对手戴红帽子,以求在权力的竞逐中获胜,成为屡试不爽的成功手法。而这种手法是有利于在野的民进党,不利于负有执政责任的国民党,但国民党内却有不少人对它爱不释手,必然导致自我阉割。

  国民党在黑金的浸染下,道德败坏;在李登辉式的“本土化”引导下,既贪腐成性,对地方派系依赖日深,又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两岸关系历史资产,也自然丧失对外开拓的动能,党的力量只剩下以金钱或权位裹胁地方派系支持者的低劣手段,没有号召人民灵魂的本事了。民众对越来越影响与制约台湾整体发展的两岸关系,失去该有的认知能力与敏感度,自然逐渐失去方向,令国民党的执政能力更加衰弱,而失去正当性。

  2000年的政党轮替,大家未寄望陈水扁能在两岸关系上有多大作为,只要不倒退即可接受,而且都以为阿扁上台能扫除国民党黑金的积弊沉疴。万万没想到,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他将黑金贪腐推向更高的程度。为求巩固权位,陈水扁接续李登辉的故技,将“李式本土化”玩弄到极致,提出“一边一国”,罔顾大陆实力的快速增长,令台湾进一步失去在两岸关系中的主导权,更受制于中共的压力,许多对台湾不利的现象明显浮现,人民深感不安。

  面对这种情势,国民党要重新执政,除要令人民感受到痛改贪污腐败的积习之外,还要让人民感受到它能处理好两岸关系,为台湾争取到有利地位。特别是两岸关系这一块,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在经贸上的成功,对台湾的制约能力越来越大,对台湾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更是无与伦比。这也是国民党在台湾内部与两岸关系上的重要资产所在。

  马英九的败笔所在

  2008年马英九大喊清廉自持,照顾弱势,由于其长期具有清廉形象,被一般人认可,国民党的贪腐形象被个人的魅力遮掩,老百姓如大旱之望云霓,拥其上台。但上台之后,不旋踵间,大幅降低有钱人的遗产税,大力拥抱财团,对财团与富人倾倒之状,更有甚于前朝。执政以来,公务体系爆发高级文官贪腐事件未见合理清除,可见前朝留下的贪腐老根未断,又增新芽,执政六年有余,弊案年年有,不知清廉建树为何。对贪腐形象的党产竟然违背选举承诺,依然快乐地拥抱,未彻底处理,令许多民众失望,也严重折损自己的与国民党的诚信及形象。

  马英九经常自豪他在两岸关系上的贡献,但他只是从扁的撞墙状态恢复到不撞墙而已,恢复常态,能叫“政绩”吗?“不统、不独、不武”消极怠惰,实际上是李、扁式“本土化”的延伸,毫无开创的格局,但他却深陷对国民党最为不利的李扁式错误路线而不自知。连自己首任的“国安会秘书长”都已批评“三不”,马英九还有什么话好说?当年吹嘘ECFA签订后可再签下多少FTA,结果呢?资金大量外流,FTA寥寥可数。

  两岸关系的好牌被打成坏牌,意味着国民党原先的历史资产变成今天的负债,结果是找不到出路,不断地原地打转发汗,马英九想以出了一身臭汗,向人民展示自己的辛勤劳苦,希望人民买账,可能吗?

【编辑:王诗尧】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