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台湾政坛“酷吏”不少 难有好“下场”

2014年12月31日 13:20 来源:东南网 参与互动(0)

  台湾新一届县市长上周履新,连日来新闻不断。关注度最高的当数台北市长柯文哲的“酷吏”行径,这令人想起名嘴沈富雄年初对柯文哲以酷吏自诩的评价:“酷吏都没好下场。”不过台湾敢于得罪人的知名“酷吏”可不算少,从苏贞昌、陈定南到黄世铭、王清峰,都曾被贴上“酷吏”标签。所谓“酷吏”之名,从不同角度看待,是褒是贬往往有不同结论。至于酷吏“下场”为何不被看好,以及台湾政坛到底需不需要“酷吏”,台湾成功大学政经系教授周志杰有他的独到看法。

  只有柯文哲自封“酷吏”?

  柯文哲的“酷吏”行径,大多体现在对市府同仁的“苛刻”上。入主台北市府第一天,柯文哲就要求下属早上7点半到岗,下属表现不好还会遭柯文哲破口大骂。其实,早在台北县长任内,苏贞昌就已有如此作为。传言当时苏“凡走过必留下指点”,曾把属下局处长骂哭,还曾因对简报不满,当场把下属赶下车。从那时起,“酷吏”标签就已经被幕僚偷偷贴在苏贞昌身上。

  台政坛另一典型“酷吏”是前“检察总长”黄世铭。“法界铁皮汉”形象,让黄世铭在司法界的职业生涯一直都有两极化争议,他得到马英九力挺,可也被批评在检察官任内起诉率高而定罪率低,“法匠”性格难以承担大任。

  此外,陈定南和王清峰两任“法务部长”也因铁面无私,被政界人士私下评为“酷吏”。不过,源自封建时代的“酷吏”称呼并非褒义,唯有柯文哲甘之如饴,人前常以“酷吏”自诩,似乎一点不担心自己公众形象因此蒙尘。

  台湾社会需要“酷吏”吗?

  “酷吏”并不是柯文哲上任后才展现的作风,他在选举造势时,就常以此为“卖点”。台湾社会需要“酷吏”吗?台湾成功大学政经系教授周志杰说,如今台湾的社会风气,是希望有作风明快、有执行力的领导人,如果“酷吏”的“酷”,能够提升执行力,让民众们都能受益,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周志杰说,学法律出身的台湾政治人物易被贴上“酷吏”的标签,因为中国人讲情,学法的人易恪守法规,一板一眼。与学法的人不同,学医的柯文哲则是典型的线性思考的人,他有很多性格缺点,如快人快语、藏不住话,在选举时可能让选民觉得很“酷”,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酷”并不能起到作用。像柯文哲对台北市处长说“骗我只能一次,被发现后你就卷铺盖走人”就不合适。毕竟,柯文哲跟局处长都没有磨合过,需要更多的沟通和管理的方式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更好地执行市长的指令。

  “酷吏”为何难有好“下场”?

  纵观台湾官场,“酷吏都没好下场”的说法并非没道理。黄世铭曾被蓝绿“立委”联手逼退,王清峰抛“废除死刑说”引发争议也不得不狼狈下台。

  周志杰说,狭义的“酷吏”通常被认为是不通人情、以权力来强迫下属,这在台湾是从政的一个忌讳,容易搞得人心尽失。但“太油”也不行,还是要有点原则,正所谓“立场坚定、手段温和”。在台湾官场上想要混得好,要做到“理直气和”而不是“理直气壮”。

  周志杰认为,如果柯文哲能做到引导力、协调力、整合力这“三力”都具备,那“酷”就“酷”得有理,否则只是用权威压人,难以服众。如今柯文哲是将,要统治一方,除了“治”,也要讲究“统合”的能力,能够带好兵的将领才是好将领。(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 杨思萍)

【编辑:温雅琼】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