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范丽青系统阐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

2014年12月31日 16: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范丽青系统阐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
    12月3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回答记者提问。中新社发 张勤 摄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袁珊 杨喆)就近一段时间以来议论较多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相关问题,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范丽青31日在北京系统地作出阐述。

  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当日在北京举行。

  范丽青在应询时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首先是和平红利。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摆脱了“台独”不断挑衅制造的紧张动荡,开创了和平发展新局面。两岸关系与台海地区保持了和平稳定,为两岸开展各领域交流合作铺平道路,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共蒙其利。

  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是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成果,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两岸同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两岸交流合作也因此得到两岸主流民意的坚定支持,6年多来从未改变。

  2008年以来,两会签署21项协议,涉及两岸“三通”、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经济合作、食品安全、农产品检验检疫、知识产权保护、医药卫生、核电安全、气象、地震监测、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等一系列事关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合作。范丽青表示,这些协议的执行与落实,便利了两岸民众交往,深化了两岸互利互惠,面向的是社会各个领域,受益的是两岸社会大众。

  谈及经济合作方面,范丽青指出,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每年往来两岸的数百万民众都能享受到快捷便利;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早收计划促进了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两岸贸易、投资、产业合作向纵深推进,开拓了市场,增加了就业,特别在近年来全球经济下滑、欧美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两岸经济合作有效发挥了“推进器”和“压舱石”的作用,对台湾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产生了良好效益。

  她说,占台湾企业总数97.6%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都能从中受益。大陆陆续对台湾30多种农渔产品实施进口零关税,各地每年举办数十场大型台湾产品展销活动,促进了台湾农渔产品和中小企业产品对大陆出口的快速增长。据大陆海关统计,2014年前11个月,大陆自台湾进口农渔产品达5.38亿美元,是2008年全年进口的3倍。

  范丽青表示,在两岸人员往来方面,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自2008年7月开放以来,拉动了台湾内需市场和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给交通、旅舍、餐饮、商业等众多行业带来机会和效益。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大陆赴台游客总数为287.47万人次,为台湾带去约1576亿新台币的收入。2014年全年大陆游客可望达到335万人次,预计将创造超过1600亿新台币的效益。日月潭阿婆茶叶蛋、凤梨酥、太阳饼等台湾特产也深受大陆游客热捧,经营这些特产的台湾中小业者都享受到了两岸交流发展的红利。

  范丽青还指出,两岸其他方面的合作,以两岸共同打击犯罪为例,《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生效执行5年来,两岸警方合作打击曾列台湾“十大民怨”之首的电信诈骗案件1万余起,抓获嫌疑人5700多人,岛内电信诈骗数量下降超过40%,大陆方面的电信诈骗案也大幅下降,有效打击了跨两岸的犯罪活动,保护了两岸各阶层人民的合法权益。

  她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更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看重的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进两岸互信,求同化异,共创双赢;有利于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了解,融洽彼此感情,拉近心理距离,实现心灵契合;有利于两岸同胞凝聚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力量,携手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位国台办女发言人表示,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我们愿意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双赢,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增进福祉。对于台湾各界的意见,我们十分重视,将进一步深入了解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要,尽最大可能把好事做好。

  她指出,2015年,国台办将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就广大台湾同胞重点关注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并提出相应措施。她说,在两岸人员往来方面,我们正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研究进一步为台湾居民往来大陆提供方便的问题;在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方面,首先我们要把现在已有的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有关部门和地方正在研究设立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的新平台;在台湾学生来大陆求学方面,我们也会继续做好服务,创造更多的台湾青年在大陆实习和深造的机会。(完)

>台湾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